安徽省定远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定远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周测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A.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C.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答案】C【解析】【详解】秦国文字长期继承着西周文字的字体写法并稳健发展,在统一六国后秦朝又以秦国文字为基础统一文字,说明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故选C项;由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A项错误,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济总体上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发展,而文字各有却不同,说明经济发展道路不是导致文字分化的原因,故排除B项。使用俗体的关东各国本属“华夏”,因此正体俗体之别并不是华夷之辨的表征,故排除D项。【点睛】“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是本题的关键信息,由此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为中华民族文字的统一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2.孔子在纵观西周、春秋政治发展的趋势之后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候出,孟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材料反映了A.孔子对当时时代发展特征的理解B.诸侯有号令天下礼乐征伐的权力C.春秋战国是一个霸权迭兴的时代D.周王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和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诸侯割据争霸,周王室衰微。在-2-此背景下孔子主张恢复礼乐和谐的理想社会,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孔子对当时时代发展特征的理解,故答案为A项。根据礼乐制度,号令天下礼乐征伐的权力属于周天子,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3.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如《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这反映国人会议A.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B.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C.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D.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可知体现的是国人会议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C选项符合题意。国人会议不能保障民众参政的权力,材料强调的是对周代贵族权力的制约,A选项排除。分封制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自身体制的局限性导致的,B选项排除。周朝属于奴隶制社会,D选项排除。4.考古发现两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墓葬形制、葬式等制度属于礼乐制度,材料“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周异族受到礼乐制度文化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墓葬制度凸显贵族特权,而是强调礼乐制度文化的传播,-3-故A排除;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政权稳定的信息,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乐制度的影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5.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A.兼具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B.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C.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是在全国设立的村民自治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自发组成的”“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可知,锄社是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具有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故选A项;锄社是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是农耕经济的表现,排除B项;锄社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方地区而非全国,排除D项。6.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4-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结合所学可知,增设地方行政层级有利于分化地方事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过多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加重了中央的负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州郡等地方行政区权力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攉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A.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B.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D.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答案】D【解析】-5-【详解】根据材料“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可知唐代士人注重门第声望,根据材料“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可知宋代士人注重官位升迁、以登相位为荣,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中未涉及向平民社会转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科举制对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8.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反映了A.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B.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C.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D.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从康熙发布“容教令”的原因是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以及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等习俗来看,康熙对于宗教政策的标准是宗教传播不得有害统治,即反映了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允许进行有条件的宗教传播,不是阻碍西学东渐,排除A项;宗教可以在中国传播,不能说明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不能反映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排除B、C项。9.公元前5世纪初,希波战争爆发。为应对战争,雅典公民大会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在军事问题的决策上,重装步兵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变化说明A.战争客观上推动雅典民主进步B.雅典民主突破了阶级局限C.民主政治推动了城邦观念增强D.雅典人参政议政十分活跃【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为应对战争,雅典公民大会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在军事问-6-题的决策上,重装步兵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可知,雅典公民大会的经常化和决策者范围的扩大化都与战争存在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战争是因,雅典公民大会的经常化和决策者范围的扩大化是果,故只有A项符合题意。雅典民主建立在奴隶专政的基础上,其民主范围比较狭隘,突破了阶级局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战争对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雅典人包括了妇女、奴隶、外邦人等,而这些人是被排除在公民范围之外的,不享受参政议政的权利,排除D。【点睛】本题学生结合雅典民主的得失并把握材料中语句的因果关系即可作出解答。10.公元前421年以后,希腊各城邦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财产集中的趋势。雅典有一富者竟占有780英亩的土地,手工业作坊也出现了相对集中的现象;与投机业相伴随,高利贷业及金融业也进一步发展。这导致了A.公民群体的消亡B.城邦国家的衰落C.解负令的推行D.人文主义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民主政治的雅典却出现了一富者竟占有780英亩的土地,与投机业相伴随,高利贷业及金融业也进一步发展”可知贫富差距严重,城市国家在衰落,故答案为B选项。公民群体的消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材料时间与梭伦改革的时间不符,C选项排除。人文主义是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1.《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遇他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A.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C.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7-D.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答案】C【解析】随着罗马帝国不断的对外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十二铜表法》的某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惩罚比较微小,说明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某些条款僵化,故C正确。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选项。法官审判案件都要遵循法律,A选项排除。罗马帝国扩张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万民法,这是对公民法的继承,D选项排除。12.从3世纪起,由于罗马奴隶制社会陷入危机,统治阶级迫切要求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因而着手进行法律汇编工作,材料反映出A.罗马统治者的法律至上观念B.万民法不适合罗马社会的发展C.罗马法是维护统治的工具D.罗马法由零散走向体系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借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可知罗马统治者着手进行法律汇编的目的在于维持和巩固统治,因此C项符合题意;罗马统治者进行法律汇编的目的是维护统治,而非因为法律至上,排除A项;万民法不适合罗马社会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罗马统治者着手进行法律汇编无法体现此时罗马法由零散走向体系化,排除D项。13.十二铜表法规定,“恩主诈欺门客的,让他充当牺牲”,“如果一个人欺诈他人财物,则需付双倍赔款”。这说明罗马法A.维护平民阶层的利益B.受到宗教神学束缚C.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D.强调社会道德教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反对商业贸易中的欺诈行为,重视诚信经营,这适应了商品-8-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该规定并非只适用于平民阶层;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对诚信观念的重视,与宗教神学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重视诚信问题,并非强调社会道德教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4.在万民法中,裁判官个人的公允、正义观念备受推崇,他们接自然法的原则而不是法的条文,用平衡手法作出裁决。这反映了罗马法A.突出了人文理性B.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C.具有中庸的思想D.重点维护社会的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裁判官个人的公允、正义观念备受推崇”、“用平衡手法作出裁决”可以看出罗马法注重实践,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文理性,故A项错误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