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蛟河市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所谓“天”就是天理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D.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2.分封制又叫“分土封侯制”,是古代中国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由此可推断()A.分封制产生于东周B.古代历朝都实行分封制C.分封的核心是土地D.封侯有义务保护周天子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此处“封建”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4.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A.夏王位世袭制B.周分封制C.周宗法制D.唐科举制5.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6.《左传》中介绍古代政治制度时说:“王后无嫡,则择立长;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里“古之制”是指()A.等级制B.宗法制C.分封制D.恩荫制7.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8.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29.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A.秦汉隋唐B.西周秦汉C.西周隋唐D.秦汉明朝10.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御史制度D.郡县制度11.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B.保证了民主决策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D.防止了官员腐败12.《全球通史》载:公元前127年,皇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据此判断,当时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13.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是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A.削弱了地方权力B.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了中央集权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14.明末清初思想家陆世仪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这种区分表明()A.郡县制地方权力小,分封制地方权力大B.郡县制是官僚制,分封制是贵族制C.郡县制地方服从于中央,分封制地方分权于中央D.郡县制人口流动大,分封制疆域守护难15.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A.宗法观念的弱化B.中央集权的强化C.风俗观念的演化D.社会治理的僵化16.某同学在上大学选修课中国古代文化时,在周振鹤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请问这幅行政区划图描述了哪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3A.西周B.秦朝C.汉初D.元朝17.清朝某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时,称这一制度导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这一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八股取士18.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上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A.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B.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19.唐太宗认为政治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A.重视唐代民主政治的建设B.意识到了制度设计的重要性C.认识到限制皇权的必要性D.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2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最能体现此治国策略的朝代是()A.唐朝B.北宋C.元朝D.明朝21.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2.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江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23.在宋朝,明令禁止应试举子对主考官自称“门生”,或称主考官为“恩师”、“师门”,并又创制“糊名”和“誊录”之制。这种做法从本质上反映了宋朝科举制()A.能够杜绝科举考试中的徇私舞弊行为B.促使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发展到顶峰C.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需要D.为明清之际的八股取士制度埋下隐患24.黄仁宇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隋唐是“第二帝国”,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B.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C.藩镇割据削弱皇权D.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25.“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4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科举选拔日益趋向严格C.中枢机构设置调整,六部地位提高D.官员数量相对减少,行政待遇提高2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7.1800年,嘉庆帝曾说:“军机处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首以严密为要。……(然)折稿未达于宫廷,新闻早传于街市。”可见,嘉庆帝质疑了军机处工作的()A.高效性B.创造性C.特殊性D.保密性28.《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A.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B.《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C.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D.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29.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30.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C.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D.中朝、三司、尚书省二、非选择题(共2个小题,第31题24分,第32题16分,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5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汉武帝是如何解决封国问题的?(4分)(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8分)(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2分)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6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6分)(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6分)(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4分)7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