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濮阳市2019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中华”的主要内涵是A.地域B.文化C.法律D.种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与历史常识。关键信息: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从题干材料反映出所谓中华即是有着共同的文化,这是主要内涵,故正确选项为B项;ACD项题干没有体现。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历史常识•中华的主要内涵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租佃关系日趋稳定B.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C.土地经营规模扩大D.注重生产的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朝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明朝末年江南地区农村家庭投资结构主要是工具、播种、肥料、灌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明末江南农村家庭的投资主要应用于土地,目的就是提高产量,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故本题答案选D项。租佃关系日-2-趋稳定,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ABC三项。3.宋明时期民间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道德公约、互助公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这说明当时A.社会风气日益败坏B.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C.儒家伦理逐渐普及D.王守仁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答案】C【解析】根据“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重视道德教化,“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王守仁是宋明理学的代表,说明儒家伦理逐渐普及,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说明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是具有代表性的公约,不能得出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王守仁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BD错误。4.甲午战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表明女学兴办A.是民族救亡途径之一B.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C.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后兴办女学,提倡女子教育,将其视为社会改良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女学教育,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新式学堂,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排除B;创办女学是“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没有体现为维新变法运动服务,排除C;提倡女子教育不等同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排除D。所以选A-3-5.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当时中国时间内容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10万人1871~1911有记载的罢工斗争105次1912~1919罢工斗争达130多次至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约200万人中国还有100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时间A.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很大提高B.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C.工人阶级成为中国的主要领导力量D.主要矛盾正在发生质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出现了罢工斗争,说明工人阶级力量已经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故本题答案选B项。五四运动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没有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没有发生改变。材料只能体现出工人阶级罢工斗争的发展,看不出觉悟的提高,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材料中收到信息表明的是五四运动前夕工人发展状况,而且体现不出其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力量,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D项。-4-6.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分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下表推断1926.121930.111932.51934.6《申报》洋货商品言重量(条/天)30294317占总商品广告比例(%)2721.823.822.4《商务日报》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15151720占总商品广告比例(%)41.746.841.538.5A.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B.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C.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D.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洋货商品广告量占总商品广告比例来看,重庆《商务日报》在多数年份要高于上海《申报》,即民族工业商品广告量的比例少于上海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重庆地区的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只是商品广告比例,不能说明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就比上海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商品广告比例,无法从总体上得出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点睛:解答图表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作答。-5-7.1953年9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指示》。凡是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要迅速组织力量,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只进行一些必要维修工作。这个指示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A.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B.限制城市入口的过快膨胀C.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D.重新规划工业城市的建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根据材料时间“1953年9月4日”可知此时为“一五计划”期间。从“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抓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以“156”项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政府明确了城市要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服务,为生产、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一切以工业为中心,工业是主体,城市是配套,城市现代化通过工业化来实现。城市发展目标被明确为以重工业化为核心选择优先发展工业城市,把力量集中在重点工程所在城市的建设,集中资源建设工业化基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不能仅根据“中小城市一般不再扩大基本建设”而片面推断出限制城市人口的过快膨胀,排除B项。“优先发展沿海的工业城市”以及“将工业城市进行重新规划”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D项。8.古代雅典公民对于城邦戏剧活动非常热心,据说每年都有一千多雅典公民参加戏剧演出。演出的经费由城邦来负责,各项剧目在城邦的有序组织下进行。上述城邦集体活动A.凸显了雅典各阶层的政治权利B.增强了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C.成为传播人文思想的舞台D.意在培养雅典人的艺术素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雅典公民积极参与城邦的-6-戏剧活动,而戏剧演出的经费是由城邦负责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增强城邦凝聚力并向观赏戏剧的公民发放津贴,以此来增强雅典公民的公民意识,故本题答案选B项。雅典各阶层的政治权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旨在强调公民意识的强化,CD两项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9.在19世纪初的法国,忍受污染还被宣传为一种“爱国行动”,而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洁净的空气和饮用水开始不再仅被视为一种单纯的享受,而被视为公民的权利”。这表明法国A.民众环境保护意识觉醒B.经济发展速度加快C.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D.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l9世纪六七十年代……洁净的空气和饮用水……被视为公民的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对于环境污染的态度变化,生命民众环境保护意识觉醒,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法国生态环境趋向恶化,故D项错误。10.二战后五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中期,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纷纷出来论证资本主义的长命百岁,有的称为“后工业化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或“超级技术社会”,其原因在于A.科学技术发展迅速B.冷战格局下苏联趋向解体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二战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出-7-现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寿命又得到了延长,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本题旨在强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策调整,确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了西方经济高速增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个时期苏联综合国力还在向上发展趋势,并没有趋向解体,选项B错误,排除;材料只是涉及资本主义而和“全球化”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1.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冷战结束后,主导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西方文化”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政治轴心”。对此评论正确的是A.冷战结束使世界政治经济冲突趋缓B.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是文明之间的差异C.国家冲突是文明进程中的必然现象D.亨廷顿意在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冲突的根源是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意在说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和基督文明受到挑战,西方国家应当以美国为首维护他们的文明和价值观,实际上这是亨廷顿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故本题答案选D项。材料旨在强调冲突产生的根源,并没有体现冷战结束使世界政治经济冲突趋缓,排除A项;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是国家利益,B项表达错误,排除;C项表达过于绝对,排除。12.国际大豆种植者联盟(ISGA)成立于1960年,由来自巴西、美国等国的种植者以及行业代表组成,是世界大豆生产与销售的主要组织。1971年成立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由国家、区域组织、私人基金会组成,致力于为全球创造公共福利并让所有人共享。这表明A.全球化有利于消除贸易壁B.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C.贸易保护主义退出历史舞台D.发达国家主导农业生产消费-8-【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A项,材料表明大豆、农业等形成国际联盟,进行经济交流,但选项“消除”贸易壁垒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B项,根据材料“1960年”“来自巴西、美国等国的种植者以及行业代表”“由国家、区域组织、私人基金会组成”可知,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故B项正确。C项,贸易保护主义从材料无法看出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不涉及发达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农业生产消费领域地位的对比,体现不出其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13.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今天的国家观和以前的国家观内容不一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很特别,“自古一统,吾氏之称禹域也,谓之为‘天下’,而不谓之为‘国’……”,而且周围没有很大的挑战者,所以从东周起,很快就过渡到普世世界,这一普世规则,就是儒家思想,因为它没有有形的教堂,所以就和文化结合在一起……从秦到清,国家观念的核心总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对于皇帝个人和本朝的忠诚与对国家的忠诚,大多数场合是一致的。——许倬云《风雨江山》材料二20世纪,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海内外遂涌现出“少年中国之革命军”、《少年中国晨报》等团体及刊物。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及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摘编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有什么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