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江市同文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8分)1.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商朝的人本主义意识。材料中“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说明商朝的宗教意识逐渐从自然转移到人,体现出人本意识逐渐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宗教信仰主题的变化,不是说明宗教信仰逐步确立,故A项错误;商代统治方式是实行王权和神权结合,材料并没有说明王权统治的神秘性,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宗教观念在商代逐渐变化,并不是说明宗教观念的制度化,故D项错误。2.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是因为A.宗法制度的衰落B.贵族统治的完善C.分封制度的推行D.血缘政治的打破【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分封制的准确把握。-2-【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指周天子将除王幾之外的土地和土地分配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在地方广建封国,拱卫王室的制度,其中姬姓王族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材料涉及是分封制度的兴起而非宗法制度的衰落;B选项与材料不符合,贵族统治需要体现出世袭特权,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材料涉及的是分封制度的兴起,而分封制度本身就是血缘政治的一部分,故无法体现血缘政治打破。3.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大败楚国后,在黄河以北的河阳举行诸侯会盟,并召周襄王参加。《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狩”是天子的大权之一,以狩猎为名巡视境内),这表明A.《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B.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C.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D.春秋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之后,晋国举办“践土之盟”。此次盟会,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并给了晋文公“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的任务,从此晋拥有了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权的“尚方宝剑”,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可知这时期周王室衰微,处于春秋争霸混战时期,但“《春秋》将周襄王参加此次会盟记为‘天子狩河阳’”,说明《春秋》意图维护礼乐秩序,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但不是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故B选项错误;晋文公作为诸侯国他的义务有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并随从作战拱卫王室,材料无法体现晋文公履行了分封制的义务,故C选项错误;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故D选项说法有误。4.汉代士人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担任郡县佐吏以获得基层吏务经验后才能得到察举。举至中央时,还要接受考试检验后授官。熟悉朝廷行政过程后,要再经过一次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A.打破世代为官限制-3-B.注重官员吏治才能C.用人标准相对单一D.选才程序平等公正【答案】B【解析】【详解】相对而言,察举制度执行严格,对举主和被举者均有赏罚,特别是举主,不得不谨慎行事,因而减少了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题干体现了察举制过程的严密性,从而能使官员的吏治才能被发现,所以B符合题意;A选项不符合题意,因为材料只是体现了选官制度的标准,但是并未提到选官制度的作用;C选项与材料不符合,因为材料中提到的选官的标准有知识技能也有人品的好评,并不单一;D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公正但是并未体现出平等的特征。5.汉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西汉初年颁布的《二年律令》中,有长沙国、鲁国等请求在关中买马并获得批准的令文。这反映了西汉初年A.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D.关中地区农耕经济发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为防止诸侯王国尾大不掉甚至割据称雄举兵内向,汉王朝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如为限制王国军事力量的增强,汉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即材料“王国欲在关中买马,必须经皇帝批准”“有长沙国、鲁国等请求在关中买马并获得批准的令文”说明这时期地方王国对中央存在军事威胁,才导致汉初严格限制马匹出关防范王国,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与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初为了防范王国威胁而严格限制马匹出关,没有体现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初中央为了防范王侯势力威胁中央而采取的措施,无法得出关中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问题,故D选项错误。-4-6.古代文件传输主要依靠驿站。《唐律》规定:驿丁抵驿,须换马更行,不然杖八十。又规定:凡误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邮驿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B.唐法律遵行轻罪重罚原则C.邮驿制度有利于政令畅通D.唐政府行政效率大为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文件传输主要依靠驿站,因此《唐律》中对驿站制度的严格规定,有利于中央政府的文件尽快传达到地方,促进政令畅通。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邮驿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轻罪重罚,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7.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溶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来看,说明理学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具有包容创新精神。故答案为D项。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植根于佛道思想,排除A项;理学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进步,不是倒退,排除B项;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8.北宋都城开封处于开阔平原上,极易受到游牧民族的冲击;而且这里经常发生洪水和河道-5-淤塞的问题,北宋统治者曾数次想迁都但最终都未执行。这是由于开封A.毗邻洛阳利于理学传播B.地处平原便于城市规划C.临近运河便于南北沟通D.市坊分开利于商业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定都开封的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开封具有优越的运河漕运条件,被称为“四达之会”,利用有利的漕运条件,可以沟通与长江流域及太湖等经济繁荣地区的联系,满足京师的巨大用度,也可以照顾北方及西北边防之地,因此北宋并未迁都,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北宋并未迁都与理学的传播无关;B选项错误,城市规划的便利条件不是开封独有的特点,不是北宋没有迁都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市坊分开不利于商业发展,宋朝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9.《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答案】D【解析】【详解】《天工开物》虽收载了自国外传来的技术,但没有推动我国近代科学产生,排除A;《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展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外传,不符合“世界文明交流”,排除C;材料中体现了《天工开物》中收录了日本、朝鲜等国的技术,表明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故选D。10.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6-A.杜绝贪腐现象B.提升监察效果C.扩大御史权力D.促进制度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回避”是防止官员干涉监察人员办案,“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防止对监察官员进行行贿,这些举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监察的效果,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从形式上防止贿赂监察官员,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贪污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防止御史贪污腐败,并不是扩大了御史的权力,故C项错误;防止贪污现象的发生,并不能促进封建社会制度的转型,故D项错误。11.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对英国提出的要求清政府并未完全接受,而是制定相关规定仅给予有限的许可,这表明清政府尝试维护国家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自由贸易的问题,与国家领土主权无关;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可知清政府允许内地商民按照规定进行贸易活动,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有所松弛,并未厉行;C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同意实行“协定关税”,材料中并未体现“协定关税”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2.晚清时期,“个人主义”一词随西学东渐的浪潮而入中国,时人“多引以为诟”。新文化-7-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B.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C.促使启蒙思想在华兴起D.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答案】B【解析】【详解】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从而这一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大行其道,广为流传。故答案为B项。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未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介绍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排除C项;当时中国没有建立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与巩固民主制度无关,排除D项。13.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武昌据天下上游,可以直捣金陵,北通燕赵。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自由之魂其返,吾民之气当昌,其在此举矣。”当他获悉各地纷纷响应,只有南京未动时,希望“英雄四起,光复神州。得南京则东南定矣。”叶圣陶评论的应是A.定都天京B.辛亥革命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A选项不符合材料,根据“只有南京未动时”推断此时南京并无行动,不符合定都天京的选项;B选项符合材料,根据“武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自由之魂其返”“当他获悉各地纷纷响应”等信息推断符合武昌起义之后,其它地区纷纷响应的史实,为此正确;C选项不符题意,根据材料南京并未行动,而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为此C选项错误;D选项不符合材料,材料涉及的是武昌而非南昌。-8-14.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斗争,并联合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并决定邀请国民党等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合作的具体办法。这一号召A.说明中共较清醒地认识了中国国情B.表明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运C.是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表现D.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