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涂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答题卡不要折叠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收回。1.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指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己经产生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宗法制只存在于贵族阶层中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考证存在着争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可知丁山认为宗法制起源于宗庙制度;根据材料“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可知王国维认为宗法制起源嫡长子继承制,综上分析可知关于宗法制的起源考证存在着争议,D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己经产生的结论与材料“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相冲突,A选项排除。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的说法与材料“宗法兴起宗庙制度”相矛盾,B选项排除。宗法制只存在贵族阶层中说法错误,宗法制对整个社会都产生较大的影响,C选项排除。2.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B.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中“无视‘礼法’”“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达1016个”“有‘国’名之城邑之名者百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说明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体现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根据所学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分封制本身的局限性,即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关于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的信息点,排除;B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规模的筑城运动”,没有反映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争夺,排除。3.“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据统计,从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这反映了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B.选官标准不断放宽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社会风气渐趋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从材料“从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可以看出,朝廷加强了对官员的评价和控制,由此说明明清时期思想控制日趋严密。故答案为C项。A项,明清得谥号的官员多并不意味着官僚机构的日益膨胀,排除;B项,明清得谥号的官员多与选官标准无关,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风气相关的信息点,排除。4.宋初,“一批批出身寒微的儒士通过科举的途径进入权力核心阶层,出将入相,为国效命”,“其从政的主体精神是‘进也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风有异于前代”。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科举制的不断完善B.宋代中央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强化C.理学被统治者推崇D.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主旨为宋初科举选官推动了进取政风的出现。宋初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朝廷重视科举选官和文官治国,进而推动进取政风的出现。故选项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的不断完善的信息,并且问题要求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而不是现象本身,A项排除;理学被统治者推崇是南宋以后,C项排除;材料强调科举影响政风,与B项说法无关,排除。5.下列为“东方圣城”曲阜部分时期的演革:薛郡鲁县——鲁国鲁县——中书省东平路曲阜县——山东布政司曲阜县,其对应的朝代顺序正确的是A.秦朝—东汉—宋朝—明朝B.秦朝—西汉—元朝—明朝C.隋朝—五代—元朝—清朝D.唐朝一宋朝一元朝一明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排除CD;元朝设立行省,故A错误;秦朝推行郡县制,元朝设立行省,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故B正确。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在续订条约时,英国明确要求在条约中写上“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等字样,英国的这一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A.已经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B.已经放弃了华夷之间的藩篱C.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D.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详解】英国明确要求在条约中写上“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表明清政府在世界大变局面前仍然固守中国文化中心主义,天朝上国心理仍然存在。故答案为D项。材料表明清政府思想转型艰难,还不具备近代外交意识,排除A项;材料表明清政府还没有放弃华夷之间的藩篱,排除B项;清政府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愚昧无知,不是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排除C项。7.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这一现象表明A.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B.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D.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可知,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社会的离心现象明显加深,民众对清政府日益淡漠,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故答案为A项。B项,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与中国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的结论,排除;D项,材料信息体现了下层民众对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不满,但未反映政府官员的态度,该项中“朝野共愤”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8.《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A.洋务运动的兴起B.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C.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答案】B【解析】【详解】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在19世纪60年代,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军进攻上海,引起上海许多市民的恐慌,纷纷躲到租界内“避难”(寻求外国的庇护),造成租界人口迅速增加和房租的上涨。到了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上海社会秩序恢复了“稳定”,原来在租界“避难”的人纷纷离开,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选B符合;材料没有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排除C;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是在1870年,D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排除。9.“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1912年。到1919年底,在《申报》可检索到30条,平均每年不到4条。1925年迅猛增加到81条,报刊的发行量也随之增加。这主要是因为A.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B.精英阶层的民族主义观念日渐成熟C.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D.报刊作为大众媒体更注重开启民智【答案】C【解析】【详解】历经了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具有民族建构意义的重大事件的刺激,民族观念通过大众传播渠道逐渐深入下层民众。而国民运动的发展,使这一观念进一步走向普及,C正确;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不符合材料现象原因,A错误;精英阶层的民族主义观念日渐成熟在甲午战争之后已经出现,B错误;报刊作为大众媒体更注重开启民智属于报刊的功能,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错误。10.1927年11月28日,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该政府主席谭震林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恢复工会、农会,建立基层政权,惩治土豪劣绅。这表明A.井冈山道路得到中共党内的一致认可B.中共急躁冒进,对当时国情认识不足C.中共走上红色政权的创建和发展之路D.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中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材料信息“工农兵政权”“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恢复工会、农会,建立基层政权”可知,无产阶级领导并建立革命政权,这说明此时中共已走上了红色政权的创建和发展之路,故C项正确。此时中共党内对革命道路问题仍存在分歧,A项错误;B项错误,这正是对当时中国国情分析后采取的行动;D是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正处于形成时期,故D选项错误。11.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唯独在中共领导的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这说明,当时A.苏联对中共的政策发生了转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出现了分歧D.蒋介石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答案】D【解析】【详解】蒋介石担心苏联借支援中国抗战之机,援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因此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故答案为D项。苏联对中共的政策没有改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蒋介石的政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1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A.工农武装割据B.抗击外国侵略C.新民主主义革命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映的是抗日战争的中华民族的呼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推翻国民政府统治的气概,而它们同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故排除ABD,选C。13.全面抗战爆发后,经过15个月的战争,日军虽然取得攻城掠地之胜,但其所追求的战略目标成为泡影。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投入了近百万兵力,伤亡数十万人,却陷入一种骑虎难下的窘境。面对这种状况,日本侵略者A.进一步扩大战争迫使国民政府屈服B.被迫停止在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C.把主要的兵力转向对沦陷区的掠夺D.以大部分兵力对付敌后抗日根据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投入了近百万兵力,伤亡数十万人,却陷入一种骑虎难下的窘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武汉沦陷后,日本无力在发动大规模的对华战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选项符合题意。进一步扩大战争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不符合史实,相持阶段中,日本对国民党的政策是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A选项排除。日本把主要的兵力转向对沦陷区的掠夺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相持阶段期间,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将大量精锐部队抽调到太平洋战场和美军作战,因此日本以大部分兵力对付敌后抗日根据地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点睛】1938年8月的武汉会战,日军投入30万人,国民政府投入110万,会战与1938年10月结束,日军伤亡8万人,因病减员8万余人,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抗日战争就此进入相持阶段。14.193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下令,禁止滥用“少数民族”一词,倡导以地域来称呼边疆同胞。国民政府此举A.凝聚国人内部团结B.纠正民族歧视政策C.瓦解日本侵华策略D.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使用“边疆民族”这一概念旨在化异从同,推动民族融合,实行与维护“中华民族是一个”的重要概念。此举意在凝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