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六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30×2=60分)1.夏商周三代时姓与氏分离,姓源于母系氏族且多带女字旁;氏则主要来自父系贵族的封国封地。战国至秦代以来,姓氏逐渐合并而简称为姓,而氏则专指女子出嫁后的娘家。这一变化反映了A.民族融合趋势促进姓氏发展B.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C.女权社会被男权社会所取代D.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答案】D【解析】【详解】“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代表着宗法分封,而秦汉以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说明“氏”失去了代表宗法分封的社会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并不是因为民族融合,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这一变化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故B项不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已经为“男权社会”,故C项不符合题意。2.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早期道家认为“法烦刑峻即民生诈”,后期道家则把法上升到“天下之准绳,人主之度量”的高度。这一变化表明A.“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B.道家未形成统一的核心思想C.“法治”思想顺应时代要求D.道家和法家的主张日益趋同【答案】C【解析】【详解】早期道家认为严刑峻法逼得人失去正常的人性,但后期道家却认同了法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作用。这一转变是因为战国中后期,法家崛起,各诸侯国为了提高国家经济军事实力,进行了一系列以法家为主的变革,所以法是顺应了时代要求的,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礼治”被“法治”取代的现象,故A项错误;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即使后期认可法,也是援法入道,认为法的来源是道,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虽出现2融合的现象,但它们的核心主张并不一样,故D项错误3.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A.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C.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皇权至上,皇帝对官员有任免权力,以致出现“职无常守”,这表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故A正确;“职无常守”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策略,不能说明官僚体制受到冲击,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标准,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干政,而是强调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职无常守……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汉律允许某些亲属之间互相首谋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唐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蟀为主隐,皆勿论。这反映出汉唐法律A.忽视了社会秩序稳定B.体现了伸礼屈法思想C.消除了家庭内部矛盾D.凸显了仁政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到唐代法律,允许藏匿罪犯由亲属扩大到部曲等人,表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加深,这也是关注家庭秩序稳定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A项排除;C项属于过度解读该政策,排除;仁政是强调统治者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排除D项。5.汉初政府“无为而治”,中央对地方王国事务不多加干涉。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于是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这表明,汉初郡国制3A.有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B.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C.促进了王国的稳定和发展D.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于是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可知,汉初的郡国制度促进了王国的稳定和发展,故C正确;材料体现了汉初采取的“无为而治”,中央不干涉地方王国事务的结果,“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材料强调了郡国制度促进了王国的发展,无法得出有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统一,故A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问题,与君主专制无关,故B错误;材料体现了汉初郡国制度促进了王国的稳定和发展,无法得出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于是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6.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B.适应城市经济发展C.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D.导致均田制的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主户”和“客户”分离到“主户”和“客户”并列,地籍逐渐从户籍中分离出去,这顺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故选C。材料中涉及的是户籍制度的变化,而非土地制度的变化,故无法有效抑制土地兼并的加剧,排除A;材料并未描述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排除B;土地兼并导致了均田制的崩溃,而非户籍制度的变化,排除D。7.北宋山水画作品《晴峦萧寺图》《雪景寒林图》《早春图》等,章法处理都呈现出宾主分明,4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宾主之位置经营,以及相互朝拱环抱、顾盼有情的画面形象。这表明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繁荣B.道家思想受到尊崇C.理学观念影响绘画D.艺术呈平民化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到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以便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材料“众山拱伏主峰的景观十分注重山峰的主客、宾主之位置经营,以及相互朝拱环抱、顾盼有情的画面形象”体现的是对等级秩序的维护,说明理学观念影响绘画,C选项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冲击等级秩序,A选项排除;道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和逍遥的人生态度,材料不能体现,B选项排除;材料中的山水画比较高雅,无法体现艺术呈现平民化的趋势,D选项排除。8.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一举措()A.提升市镇的经济水平B.凸显市镇的军事功能C.使经济发展水平趋同D.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关键市镇的政治管理,因此明代江南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故D选项正确。政府加强对市镇的行政管理,其目的不在于提升经济水平,而且从市镇规模和派遣官员级别的对应程度来说,也充分说明官员派遣的目的在于行政而非经济,选项A排除;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派遣“巡检司”、“县丞、主簿”、“同知”等官员对江南市镇进行管理,这是政治管理的强化,与军事功能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江南地区的关键市镇受到中央的管理,不能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趋向相同。9.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这反5映出顾炎武A.倡导工商皆本B.萌发民本思想C.提倡轻徭薄赋D.批判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可以看出商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说明顾炎武认为不应该束缚商业的发展,倡导工商皆本,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材料讨论的是经济问题,与民本思想无关,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赋税的态度,C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批判君主专制,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10.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A.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B.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和商人地位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乾隆时期,商人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产生了很多进士,由于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尽管经济地位较高,但政治地位依然较为低下,因而很多商人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在乾隆时期各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这一现象和盐商的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从盐商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来看,士贵商贱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盐商家庭所产生的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但材料没有提供其他阶6层所占全国进士总数的比例如何,故不能推知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排除D项。故选B。11.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具结是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即对自己的行为愿意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示。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缴烟、具结”的外贸政策,旨在断绝外来鸦片,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的坚决,究其原因是清政府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题干中的具结分析当时政府官员的态度,即可获取正确答案。【试题分析】试题以清政府官员坚决禁烟态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弘扬了民族精神,是对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12.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中西交往的语言基础是被称为“广州英语”的一种变种英语。19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英语的地位被流行于上海地区的洋泾浜英语取代。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传统的经济结构瓦解B.对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C.列强的侵略深入内地D.学习西方文化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英语的地位被流行于上海地区的洋泾浜英语7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和《南京条约》中开放上海有关,强调的是对外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B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开始解体,瓦解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上海属于沿海地区,C选项排除;19世纪60年代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当时仍然是传统思想占主导,D选项排除。13.1900年夏,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联合东南督抚,与上海各国领事订结保护东南、不与战事之约,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这客观上表明A.中央政府权威式微B.列强侵华行为受到有效遏制C.反清成为时代主流D.晚清地方割据局面愈演愈烈【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出自《东南保护约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向列强宣战,而东南地方督抚却勾结列强,私订和约,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权威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扩张,故A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东南保护不能遏制列强侵华行为,反而有利于八国联军侵华,B错误;东南保护并非反清行为,排除C;东南保护使地方势力得到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