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答案】D【解析】【详解】王国维先生指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表明周朝之前的商朝并没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嫡庶之制,但并不特指“嫡长子继承制”,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且嫡长子继承制只是宗法制的一个部分,并不能就以它作为依据,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故C项错误。丁山先生认为宗法制并不是开始于周朝,王国维先生认为商朝时期没有宗法制。因此关于宗法制的起源问题,不同学者的看法不一致,还存在一定的争论,故D项正确。2.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以上史实说明当时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可知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C正确;材料没-2-有涉及诸侯随从周王作战,A错误;材料发生在东周刚刚建立的春秋时期,而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B错误;根据材料“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显示,襄公受封之地并不富饶,D错误。3.夏、商王位的传承多实行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而周代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A.宗法观念开始形成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C.宗法体系逐步完备D.家国体制正式确立【答案】C【解析】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贵族在权力、地位、土地和财产方面的矛盾,从本质上说明了宗法体系逐步完备,故C项正确;周代之前宗法观念已经开始形成,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不能说明贵族政治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家国体制的确立,故D项错误。故选C。4.“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实行“郡县制”的评价。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C.要害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D.基本上将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郡县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基于分封制的教训而实行郡县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郡县制形成中央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不是间接,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郡县制有利于强干弱枝巩固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将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3-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县制的作用入手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答案,注意从逆向思维进行判断。5.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6.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A.易形成冗官现象B.降低了行政效率C.减少了决策失误D.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冗官是指官员人数超出实际需要,机构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数过多和机构重叠的信息,-4-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机事往往留滞”,意指三省分权并相互牵制,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扯皮,进而耽误国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决策失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三省六部制的弊端,没有表达关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7.董仲舒说“夫长使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赀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A.实行察举制B.颁布推恩令C.设刺史监察D.建“内外朝”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可知,过去官员出自世袭,为解决世袭这一问题,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从地方上推举有才能的人,故A项正确;推恩令是针对地方诸侯,材料没有提到,故B项错误;刺史是属于监察官,专门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材料中没有提到,故C项错误;“内外朝”制度是针对中央中相权过大的问题,材料中没有提到,故D项错误。8.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出身时间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武职出身正职(人)366700000文职出身正职(人)21622575105-5-A.边境战乱日趋减少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C.科举取士日渐盛行D.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答案】D【解析】据材料“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可知,从宋仁宗之后,枢密院长官以文出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文驭武方针反映在枢密院长官的人选问题上就表现为以文出身,故D项正确;北宋边境战乱一直持续,没有日趋减少,故A项错误;理学思想与以文驭武方针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科举取士从隋唐时期已经实行,且科举也有武举,这无法解释枢密院长官以文出身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9.下表内容主要反映了唐朝科举出身者与官僚的来源统计表大士族(%)中小士族(%)寒素(%)科举出身者来源691318官僚来源66.212.321.5A.士族通过文化优势保持政治优势B.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没有得到落实C.科举制选拔的范围和人数很有限D.自然经济阻碍了封建文化的推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出身者和官员来源士族均占80%左右,即士族凭其文化优势保持政治优势,故答案为A项。不管是大士族、中小士族,还是寒素为官均是科举制选拔的,B项说法错误,-6-排除;材料数据只是百分比,看不出科举制选拔范围和人数很有限,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即士族所占的比例来分析。联系史实和表格数据可知,士族的文化程度总体稍高,而官员中士族的比例也很高,从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析得出士族通过文化优势保持政治优势的结论。10.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可以看出明太祖在抑制外戚干政,符合题意的是D项;明初废除丞相,排除A项,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11.在古希腊语中,人民主要指公民;美国宪法起草时所用的“人民”一词原义极为狭窄;光荣革命后,有些英国作者所说的“人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于希特勒而言,则只有纯雅利安人才是真正的“人民”。由此可知“人民”一词A.范围随时代发展而扩大B.内涵具有较强不确定性C.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D.是民主制度发展的产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对于希特勒而言,则只有纯雅利安人才是真正的人民”,说明在希特勒统治下的法西斯德国“人民”范围是狭隘的,并没有随时代发展而扩大,不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也没有民主可言,排除ACD。根据“在古希腊语中,人民主要指公民”“美国宪法起草时所用的人民一词原义极为狭窄”“光荣革命后,有些英国作者所说的人民实际上是地主-7-阶级”“对于希特勒而言,则只有纯雅利安人才是真正的人民”,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人民”一词内涵具有较强不确定性,故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12.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罗马法A.维护公民平等B.强调法律至上C.限制公权滥用D.追求司法公正【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可知,法律要保障个人权利,同时禁止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干预个人生活,这说明法律为了保障公民权利而限制公权的滥用,故C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D在材料中不涉及,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即可。13.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有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A.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注重实际而不专尚理论的特点D.法律扩大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可知罗马法注重实际;根据“没有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可知罗马法不专尚-8-理论的特点,故选C。ABD三项符合罗马法的特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名师点睛】罗马法的特征(1)从地位上看:罗马法是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2)从形式上看:体现出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的特点。(3)从内容上看:维护了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了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领域。(4)从作用上看: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的工具,对后世的影响深远。(5)从局限上看:体现出帝国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14.《全球通史》写道:“他们(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这部法律”是指古代罗马的A.习惯法B.公民法C.万民法D.自然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习惯法:是人们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万民法:3世纪初,公民法逐渐演变成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自然法:在人类认识史上出现过多种不同的认识。但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