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1.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反映了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B.“君权神授”的主张C.“天人感应”学说D.“三纲五常”的学说【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等信息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天子能够掌管天下是受到天意的指示安排,所谓天命所归,故答案为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是认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术都应废黜,排除A项;“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排除C项;“三纲五常”学说是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排除D项。【点睛】董仲舒新儒学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通过“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指天和人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使天感应;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是万物的主宰,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为君主专制寻找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理由。2.汉武帝长期劳师疲民,在其晚年下轮台罪己诏以表示与民休息的悔过之意。汉昭、宣二帝时期,凡遇灾荒、地震,皆免除当年的租赋、徭役。东汉的明帝、安帝也曾因为日食和饥荒而对全国发布罪己诏。这表明A.汉代统治者能够自我反省B.道家学说深受汉统治者重视C.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了动摇D.主流学说影响统治者的决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发布“罪己诏”与天象、灾荒等有关,这说明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制约着皇帝的权力,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统治者的自我反省与当时的主流学说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因此A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发布“罪己诏”与天象、灾荒等有关,这说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制约着皇帝的权力,“道家学说深受汉统治者重视”不是材料2主旨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汉武帝起,儒学开始成为官方思想,其正统地位在汉朝并未动摇,故C选项不符合史实。3.在断代史研究中,史学家吕思勉曾设“外戚功臣相诛”“休养生息之治”“封建制度变迁”三节来论述古代某一时期的政治。其研究的时期最有可能是A.西汉B.春秋战国C.西周D.东汉【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汉初外戚与功臣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因分封制的推行皇帝与诸侯王之间矛盾尖锐,从而实行郡国并行制。汉初“无为而治”,是典型的“休养生息之治”,因此A选项正确。外戚、休养生息等信息不符合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和东汉时期的历史特征,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4.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B.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C.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D.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体现的是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生产时间;“限民田”“塞兼并之路”体现的是抑制兼并,由此可知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故D正确;董仲舒和孟子的主张都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虽然减轻人民负担,但是不能等同于代表人民的利益,A错误;“限民田”“塞兼并之路”体现的是抑制兼并,但是孟子主张中无法体现抑制兼并,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认同两者思想,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限民田”“塞兼并之路”,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5.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由此可见孟子主张A.人人平等B.民贵君轻C.性本善D.依法治国3【答案】C【解析】【详解】从“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等信息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即“性本善”,故答案为C项;人人平等是墨子的主张,排除A项;孟子提出“民贵君轻”,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韩非子的主张,排除D项。6.古代中国某一学派思想家说:“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尔果非也邪?”该思想学派是A.墨家B.儒家C.法家D.道家【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尔果非也邪?”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事物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这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故D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错误;儒家主张德治和教化,B错误;法家思想主张法治,C错误。【点睛】老子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且转化是无条件的。7.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但又说“贵贱有序”。墨子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所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站在奴隶主阶级的角度提出“仁”的学说,因此爱是有等级差别的,并非一视同仁;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反对有等级的爱,主张真正的博爱,两者不同的阶级利益是造成了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都是社会大变革时代;C选项错误,学术思想不同只是表象,不是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D选项错误,两者都针对“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都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状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两者讨论的是相同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8.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明朝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两者的共同之处是4①都属于唯心主义②都带有民主性的色彩③都企图维护封建统治秩序④都冲击了当时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宋明理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企图通过强调道德来教导民众服从统治,忽视人的基本欲求,为封建统治者所提倡,所以朱熹的理学和阳明心学都成为当时居统治地位的思想。①③正确,选择C符合题意;理学和心学属于专制色彩的体现,都属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并不是冲击了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②④错误。排除A、B和D项。9.一般认为,元代蒙古社会盛行收继婚,《元史》中也有此方面的记载。但同时,《元史》中将脱脱尼以死拒绝再嫁,并将这种收继习俗斥为“禽兽行”的行为记入《列女传》。这表明A.作者思想时代局限B.蒙古社会的封建化C.理学影响日趋广泛D.社会风俗日趋开化【答案】C【解析】【详解】蒙古社会盛行收继婚,但《元史》将这种习俗斥为“禽兽行”,说明是受到儒学伦理纲常观念的影响,脱脱尼以死拒绝再嫁的行为也契合了理学的主张,这都体现了理学的影响日趋广泛,故选C项;作者思想时代局限、蒙古社会的封建化和社会风俗日趋开化都和题意主旨不符,排除ABD项。10.朱熹《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了A.格物致知B.经世致用C.三纲五常D.发明本心【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该诗反映了朱熹通过读书获取知识的感受,体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提出的,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发明本心”是南宋陆九渊的教育学说,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511.2008年5月27日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拜谒南京中山陵后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其观点应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一脉相承,提出这一思想的明末清初思想家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B选项符合题意;李贽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异端,A选项排除;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C选项排除;王夫之属于唯物思想家,D选项排除。12.下面为中国近代集书的内容部分摘抄,根据内容判断,此书是()①秦焚书并未殃及六经,儒家经典完好无损地传给了后世②前汉时期并无古文这样的东西③所谓的古文,是伪造,是歪曲儒家“微言大义”的阴谋的一部A.《孔子改制考》B.《新学伪经考》C《变法通议》D.《新青年》【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认为汉代并无古文,即主张汉代儒学是伪经,这是出自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故选B;材料并未涉及《孔子改制考》的内容,排除A;《变法通议》是梁启超的著作,《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刊物,排除CD。13.《史记·吕太后本纪》称刘邦皇后吕雉临朝称制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统治者A.厉行盐铁专卖,重视农业生产B.颁布推恩令,国家统一稳定C.奉行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D.推行均田制,农民获得土地【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汉初政府对民间干预较少,因此衣食滋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得益于当时实行的黄老无为政策,选项C正确;选项A、B是汉武帝时期政策,排除;均田制开始于孝文帝时期,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6食滋殖”的解读,即政府休养生息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国家指导思想是黄老无为思想。14.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反映了他A.维护雅典民主政治B.提倡“美德即知识”C.批判雅典选举方法D.反对哲学家治理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的是苏格拉底认为,通过抽签方式选用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等所造成的损失远远没有通过抽签方式选用一位国家领导人造成的损失大的多,实际是批判直接民主制的弊端,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苏格拉底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表现“美德即知识”,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D项内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苏格拉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哲学家。这时期,智者学派的思想比较兴盛,在小国寡民的雅典城邦,人们贪图没有节制的个人自由和个人享受,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同时,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也带来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于是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的政治领袖,批评颓废的社会风气,在寻找人的价值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15.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A.法治思想具有理性色彩B.限制了君主的权力C.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D.注重对人民的管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思想应该具有理性,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产生的效果,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法律至上的信息,排除C;材料强调法律的理性,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6.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7A.神B.自然C.人D.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7.古希腊智者的教育活动以传授修辞术、演讲术和诉讼术为主要内容,注意辩驳论证的技巧,目标在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表达能力和政治素养。智者的教育活动A.适应了政治体制需要B.有利于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