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份半月考试题(实验班,含解析)范围:中国古代、近代政治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2*25=50分)1.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说明夏商周时期A.统治较为稳定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政权更迭频繁D.各项制度尚不健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题意主要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自己采取政治行动进行的理论解释,没有体现统治的稳定性,故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对自己的政治行动都要附会天命,由此说明当时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选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夏商周时期政权更迭并不频繁,故排除C项;题意中没有涉及夏商周时期制度是否健全的内容,故排除D项。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2“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并结合所学可知,如果没有血缘关系所确立的王位继承顺序,那么就会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故D项符合题意。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帝国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统一文字和秦中央集权的建立是秦帝国统治的措施,两者并无关联,排除A;秦帝国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与材料强调后世的作用不符,排除B;统一文字是在秦朝实现国家统一之后,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5.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大体上说,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秦汉开始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这一转变A体现了周代权力集中于王室3B.顺应了专制体制形成的潮流C.完善了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D.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封建时代”与“秦汉”相对应,则“封建时代”是指商周时期,“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突出的是家国一体特征,因此材料前一部分实际上说的是分封制下,天下为众多的贵族家庭所分割;“秦汉开始……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说明国家权力已高度集中到了皇帝手中,皇权专制局面形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从西周分封制转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变化,而不是完善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故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权力分散走向了统一时期的权力集中,没有体现封建社会政治秩序是否稳定,D项错误。6.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国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柳宗元意在强调A.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固B.都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分封子弟是皇权专制的一种体现D.汉初分封必然导致七国之乱【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有叛国而无叛郡”强调的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秦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故B项正确。分封制发生在西周时期,与材料中柳宗元强调的郡县制时间不符,A错误。从材料中柳宗元的观点是强调郡县制的优点,无法体现C的内容,C错误。汉初实行的分封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的,与齐国之乱没有必然性,D错误。【点睛】郡县制(1)由来及演变: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后世沿用,不断修正,元朝行省制度是对这一制度的大变革。(2)特点:①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一种形式。②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3)作用:①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②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4重要标志。7.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C.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答案】A【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现象,所以才会出现“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与北宋经济发展不符,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项错误,经济格局变动不会影响财政收支;D项与题干无关。【名师点睛】本题要通过“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考查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三冗”的现象,然后做出选择。【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8.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A错误;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结合所学可知,目的在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B正确;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9.谭嗣同一针见血的指出“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毛泽东也强调“百代皆行秦政制”。他5们的观点A.都强调了贵族政治世代相传B.都认为秦朝政治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C.都对秦朝的政治制度推崇备至D.都认为君主专制是古代政治的本质【答案】B【解析】【详解】谭嗣同指出“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毛泽东强调“百代皆行秦政制”,两人都认为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故B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A错误;谭嗣同指出“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是批判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C错误;两人都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无法体现君主专制是古代政治的本质,排除D。10.东汉末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要求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各级官吏就要向上举荐,不得遗漏,可推知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的背景是A.察举制度已彻底废除B.曹操集团反对以德取人C.九品中正制僵化保守D.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曹操采取了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这是针对察举制“以德举才”和以家族背景为主要标准的弊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东汉末年察举制尚未被彻底废除;B选项是曹操求贤令的体现,不是背景;C选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尚未实行。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1.汉武帝令御史大夫调查文帝陵园被盗一案,时任御史大夫的张汤想依照律法追查丞相庄青翟明知故纵之罪,丞相对此非常忧虑,据此可知张汤A.佐助丞相,协理朝政B.奉诏督办,并无实权C.职在监察,典正法度D.以卑临尊,架空相权6【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御史大夫照律追查丞相罪责导致丞相忧虑,可见御史大夫掌管检察,典正法度,选项C正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而非协理朝政,选项A排除;御史大夫掌握监察实权,选项B排除;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丞相负责行政,两者不存在架空之说,选项D排除。12.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明监察御史的职权至高无上,是皇权制度延伸的表现,故D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御史的权限之大,不是以大驭小,故A错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汉代已经出现,故B错误;御史主要是监察官员,不是制约宰相权限,故C错误。【点睛】古代监察主要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以及地方权力的过大,其职责主要是代表皇帝,属于皇权向下的延伸,本题中关键词“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是题眼。13.洪武年间,大臣的奏章由朱元璋亲阅;永乐时,明成祖经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这主要说明A.内阁逐渐取得最高决策权B.皇权事实上受到内阁制约C.内阁成为君相斗争的工具D.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最高决策权由皇帝掌握,故A项错误;材料中虽然内阁取得票拟权力,但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B项错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内阁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内阁从参与商议机密到具有了起草批复的权力,由此可见内阁对国策的影响力增强,故D项正确。714.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可知,密折制度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所以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政府机构办事效率问题,不选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不选C项。材料所述现象主要是日常行政决策问题,与巩固国家统一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不选D项。15.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其深远意义是A.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B.推动了“改土归流”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清朝在……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C正确。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在清朝之前,故A排除。“改土归流”,在明朝就有,故B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属于深远意义,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6.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大清帝国自愿奉送的,大清的官员是不愿惹这些麻烦(审判在华犯罪的外国人)的,这叫“以夷制夷”。在今天看来是屈辱的规定,在当年还认为是“羁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