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前冲刺第1讲 突破江苏高考——核心主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讲突破江苏高考——核心主题主题一中外历史上的民生问题主题阐释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政治统治的重大问题,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每年两会热点都有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从考查形式上看,一般以隐性、综合考查为主,在创设题目情境和社会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生政策放在一起,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从而把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考查方式上看,强调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的非直接性介入。从命题内容上看,古代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民生探索等知识点的考查频度是较高的,且考查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命题视角视角一聚焦“三农”典题演练阅读材料: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完成下列要求:(1)归纳材料一的治国思想,并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效果进行简要评价。(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相关民生政策和民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答案(1)思想: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农民生活稳定;本质上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2)观点:工商皆本。-2-背景:明清之际,社会动荡,社会矛盾丛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繁荣;程朱理学僵化,新思想产生。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治国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小问,依据“黄宗羲”等关键信息可知处在明清之际。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拓展延伸中外历史上有关“三农”问题的知识点(1)中国古代的重农措施: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和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和影响。(2)中国古今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制度的内容、评价,如古代土地兼并、近代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等。(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经济建设:国家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发展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成功与失误。(4)世界近现代有关农业、民生的举措: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罗斯福新政、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业政策;苏联斯大林模式与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等。视角二近代中国民生问题典题演练阅读材料:材料一1912年,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实现,现在我们应该实行经济革命(社会革命)”,“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那么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1924年1月,他主张“国民党之主张,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3月,他又说“民生主义是什么用法呢?是用来对大富人打不平的”,“要把全国的贫富都打到平等”。8月,孙中山做了四场关于“民生主义”的演讲,他说-3-“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二1911年,张謇上奏说:“各种人民生计缺乏,即宪政无由进行。若因生计而一有乱象,则又可引起外患。”1925年,他说“盖即劳动家,亦收入有多寡,人口有繁简,用度有奢俭,存储有厚薄,决不能日日而计,人人而分”,“富与富、贫与贫不能无别,亦必不能相安”。——摘编自《张謇全集》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变迁。(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的民生实践。综合材料一、二,比较孙中山与张謇民生思想的异同。【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变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生实践,旨在考查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答案(1)变迁:从强调“平均地权”的政纲,到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2)实践:创办大生纱厂;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实业。差异:孙中山认为政治革命为先,而后才能实现民生主义,而张謇主张民生为先,在此基础上改良政治;孙中山主张均贫富,而张謇要求保持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相同点:都希望改善人民的生活。(或答都关注“人民生计”)解析(1)依据材料“1912年”“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那么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1924年”“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并结合所学回答。(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回答即可。拓展延伸近代中国民生问题实践(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2)理解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如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思想,关于正确-4-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旨意。视角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改善民生的努力典题演练阅读材料:材料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44元增加到1980年的803元,两年间增加了159元,扣除物价因素,两年分别增长7.6%和6%。1979年和1980年,全国城镇两年安置1808万人就业。这使每个职工平均赡养的人口数(含本人),由1978年的2.06人下降到1980年为1.8人。在基本建设中,提高了非生产性建设投资,非生产性投资的重点是住宅建设。1980年上半年北京市西单百货商场经营的品种已达29000种,比上年6月底增加7255种。除水产品、蔬菜外,副食品供应都比较充裕。——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完成下面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城市居民生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城市居民生活的变化及原因,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答案变化:职工工资提高,就业扩大,家庭消费水平提高;职工住房困难有所改善,商品供应逐渐多样,且比较充裕。原因:国家调整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市场机制的初步引入;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解析关于变化,依据材料“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44元增加到1980年的803元”“全国城镇两年安置1808万人就业”“在基本建设中,提高了非生产性建设投资,非生产性投资的重点是住宅建设”“除水产品、蔬菜外,副食品供应都比较充裕”概括得出。关于原因,依据所学,从国家政策、市场机制等方面分析。拓展延伸新时期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计划、市场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5-(2)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现阶段在民生的问题上,政府必须强化责任,对政府“失位”或“错位”的地方要赶紧“补位”或“正位”,对明显滞后的公共管理制度,要及时调整。(3)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切身利益。②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4)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视角四近代以来国外民生问题发展情况典题演练阅读材料:材料一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摘编自陈庆军《世界近现代史精要》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既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也限制了国内生产性投资的扩大,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摘编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一个理论研究视角》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改革的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3)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何认识。-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方式以及改革的积极意义,考查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认识,要求具备解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1)方式: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政府主导。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2)问题: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降低(培养了懒汉),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3)认识:社会福利措施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加强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生产力的发展是实施社会福利措施的前提,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施社会福利措施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调动社会福利意识,拓展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完善社会福利政策,防止懒惰思想的养成。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可以概括出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方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社会福利改革的积极意义即可。(2)根据材料二“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可以概况出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的问题。(3)根据所学知识辩证分析即可。拓展延伸世界史上民生问题的落实及教训(1)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福利国家”的建立等。辩证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社会主义苏俄(联)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危机。②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自由支配,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③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总之,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主题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东渐”-7-主题阐释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中西思想文化交流、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每年一度的曲阜孔子文化节的举办、国内方兴未艾的国学热潮、全球创办孔子学院的热潮,都充分证明了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潮流在鸦片战争后重新出现,西方文化包括“器物技艺”的物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