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宜春中学、丰城中学、高安二中、樟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卷上)1.公元前705年,周桓王伐郑,大败,被射中肩膊,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公元前554年,晋师侵齐,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这表明当时A.儒家思想影响统治者决策B.周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C.礼制仍影响贵族政治生活D.争霸战争服从于政治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说明,当时诸侯国对周王仍有尊崇之意,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生活仍受到礼乐制度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此时没有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不会影响统治者决策,排除;B项,材料中“晋师侵齐”说明诸侯国之间存在征伐,反映了分封制为代表的等级制度遭到极大破坏,周王室的权威受到极大冲击,排除;D项,争霸战争服从于政治需要的表述本身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点睛】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借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以此倡导和固化人们的等级观念。礼乐制度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礼乐制度本身就是等级制度,具有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和加强统治的作用。2.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2-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A.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B.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C.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D.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这说明唐代的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故B项正确;材料和民族融合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宗法制和家族郡望的关系,故C项错误;宋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由此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3.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可知,皇帝让一些官员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实际上分化了宰相权力,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D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三省长官地位巩固,排除A;材料的叙述,没有反映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加剧,排除B;解决效率低下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君权不断加强。-3-4.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宋朝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集权的措施5.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时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任期2.954.732.472.712.762.201.581.46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D.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答案】D【解析】-4-【详解】根据材料中数据分析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时间越来越短,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地方行政措施的延续和地方的长远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知县任期短,并不能说明吏治就比较清明,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列强是在道光年间才开始侵略中国的,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6.雅典决策机制中,公民不分能力一律按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则决定事物。苏格拉底认为,这一做法是用单纯的数量平等取代了真正的比例平等,人民大众的统治,在雅典演变成为不讲法治、抛弃道德、剥削富人的暴政。这一观点A.全面客观地反映了雅典民主的现实B.有助于后世间接民主从中吸取教训C.是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的佐证D.代表了全体居民对政治现实的不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是对雅典直接民主弊端的批判,近现代的间接民主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仅揭示了雅典民主的弊端,排除;C项,雅典民主不是奴隶主独享的民主,排除;D项,材料是学者对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看法,而不是雅典居民对政治现实的态度,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7.古罗马时期,公民一旦因某些违法行为而使个人名誉减损,将导致其公权和私权受到限制,如:没有资格为他人作证,丧失选举和被选举权,不得担任需要以诚信为基础的公职等。这反映出古罗马A.公民普遍漠视个人名誉-5-B.民主政治出现严重危机C.法律制度形成完整体系D.公民道德的法制化趋向【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古罗马时期,公民一旦因某些违法行为而使个人名誉减损,将导致其公权和私权受到限制,如:没有资格为他人作证,丧失选举和被选举权,不得担任需要以诚信为基础的公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古罗马的公民道德的缺陷影响其政治权利,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公民道德的法制化趋向。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公民普遍漠视个人名誉”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古罗马时期实行的是贵族制而非民主制,民主政治出现严重危机的说法与之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法律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6世纪《民法大全》的颁布,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他直接税。对各州输出之货物,不得课税。……亦不得强迫任何开往或来自某一州的船只,驶入或驶出另一州,或向另一州纳税。”上述规定A.保留了邦联制的某些特征B.消弭了南北方的贸易争端C.维护了地方治理的自主权D.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他直接税。对各州输出之货物,不得课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只能按照宪法征税,这有利于维护了地方自主性。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1787年宪法改邦联制为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贸易争端问题,排除;D项,1787年宪法的核心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6-9.“(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A.英国《权利法案》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C.美国1787年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这一体制反映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相互妥协,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英国《权利法案》没有“承认共和制”,排除A项;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不存在君主制的阴影,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虽然承认了共和制”,排除D项。【点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此后的七十多年间,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各派政治力量就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又展开了激烈斗争。1875年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1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D.已具有国际法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可以看出,此时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近代主权意识缺失。-7-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华夷观念的改变,排除;B项,主张自由贸易是对材料误解,“全免关税”不是希望自由贸易,而是希望换取列强放弃其他的侵略权益,排除;D项,材料体现不出国际法的意识,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11.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为首的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A.加剧了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B.地方自保避战是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C.缓和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D.地方实权派完全掌控国家外交事务【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并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正值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民族危机严重,但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即材料所述事件加剧了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故答案为A项。B项,地方自保避战是导致中国战败的说法没有依据,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矛盾的信息点,排除;D项,地方实权派完全掌控国家外交事务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12.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8-A.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B.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扰C.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D.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答案】D【解析】【详解】题意中没有强调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的内容,故排除A项;虽然有人“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但并不能说明是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阻挠,故排除B项;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根据“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可知该学者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