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考试结束只交答题纸。第Ⅰ卷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1.公元前913年,楚国第一次称王。公元前704年,楚国打败随国,并让周桓王同意其称王。因周桓王不同意,楚君熊通就自立为“楚武王”,此为楚国第二次称王。这说明当时A.中央集权制已形成B.世袭制已不存在C.君主专制得以确立D.分封制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分封制应该是以血缘等级为基础的权力分配,只有天子才能称王,诸侯国君称王意味着分封制的破坏,D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最高权力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世袭制是我国从夏朝至整个封建社会的权力继承模式,B错误;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C错误。【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并让周桓王同意其称王。因周桓王不同意,楚君熊通就自立为‘楚武王’”即可。【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的霸主,霸主制度为中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这一现象A.反映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B.说明春秋时霸主制取代了分封制C.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D.表明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结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列国争霸,本质上是诸侯争作周王的代替者,争当中心或中央,霸主制度为中2国维持了相当程度的秩序,避免了无中心后的大混乱,故春秋兼并战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C项正确。春秋兼并霸主的出现说明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但是对材料的片面的反映,排除A。春秋时霸主制冲击了分封制,促使分封制瓦解,不能说是“取代”,排除B;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开始,排除D。所以选C3.《乐记》说:“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则材料对“乐”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礼相异乐相同B.体现等级差异C.维系社会团结D.注重道德教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可知“乐”主要的社会功能是维系社会团结和和谐,故C项正确;礼相异乐相同与设问对“乐”的理解不符,排除A;“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体现等级差异,但与设问无关,排除B;材料讲礼乐的功能与道德教化无关,排除D。所以选C4.周代当时人称宗族为“家”,意为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下列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家国一体有利于维系统治B.家国一体实情具有离心力C.宗族观念根植于民众心里D.贵族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宗族在本质上仍然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团体,故宗族与国家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与材料“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相符,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家”“国”矛盾,排除。C项材料中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的体现,但是对材料片面反映,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B35.樊树志说:“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表明分封制A.分土分民B.维系亲情C.家国情怀D.贵族专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天子建国即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家即诸侯立卿大夫;这是分封制下分封土地、人口的体现,A项正确。维系亲情主要是通过宗法制体现,排除B。家国情怀是指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贵族专权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所以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建国”和“立家”的意思,同时注意区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不同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6.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有人说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的倒退。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社会转型,历史进步B.私有制产生的结果C.政治专制,历史倒退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经济基础;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故可知A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选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家天下”和“公天下”的意思,然后根据设问“不正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47.下列文献记载,按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②“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机房”③“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A.④①③②B.④①②③C.①②④③D.③④①②【答案】A【解析】反映的是秦朝的皇帝制,②反映的是清朝的军机处,③反映的是明朝废除丞相,④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正确的顺序是④①③②。故排除BCD,选A。8.据《吕氏春秋》记载,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有人指出“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王)。”这段记载反映出商代实行A.王位世袭制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D.禅让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王位世袭制指的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材料中主要是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引发人们的议论与王位世袭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纣之父母准确立微子启为太子,而其是妾所生之子,应当立纣,纣的母亲是正妻,因此他是嫡长子,体现了商朝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分封诸侯,在材料中无体现,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所实行的制度,与题干时间不合,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名师点晴】宗法制:5(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内容:①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②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④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4)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5)评价: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②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9.把族权、政权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维护政权的作用。材料评述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皇帝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制度,它以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宗法制还能把族权、政权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而非分封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郡县制和皇帝制度,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6题选B。10.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具有民主色彩B.以血缘为纽带C.权力高度集中D.神权王权结合【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强调商朝体现神权王权结合,与具有民主色彩不符,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也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是与题干强调神权王权结合不符,排除B。商朝尚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11.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指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御史制度D.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秦朝……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表明秦朝创建的中央官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建立的中央官制,故B正确;皇帝制度、御史制度不是中央官制,排除A、C;郡县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即可。712.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B.重视内部忧患而忽视外部侵扰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强调的是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加强,带来一定的弊端,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地方分权,不利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故C正确。没收地方权力就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统治的需要,排除A。材料讲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涉及忽视外部侵扰,排除B。材料讲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非涉及忽视民族发展,排除D。所以选C13.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答案】C【解析】郡县制是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稳定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排除B。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C项正确。和分封制相比,郡县制的实施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所以选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14.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材料反映了8A.谭嗣同赞扬秦制所奠定的政治格局B.谭嗣同批判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C.谭嗣同批判秦朝的用人之道D.谭嗣同赞扬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功绩【答案】B【解析】从材料“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中可以看出,谭嗣同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持批判的态度,故B项正确,AD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秦政的弊端,而没有体现出秦朝的用人之道,故C项排除。点睛:从材料“秦政也,皆大盗也”中可以看出,材料对“秦政”持反对的态度,从而得出答案。15.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试想一下,兵马俑应该面朝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统一,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从材料“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中可以分析答案。1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9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对秦汉政治的认识,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的中心环节。由此,选C。A只涉及表象,B、D显然是错误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度17.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