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大庆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A.礼乐制度极其复杂繁琐B.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C.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周朝“揖让之礼”按照是否“同姓”、有无“婚姻”,分为三种,结合所学可知,其礼乐制度是与宗法制相辅相成的,B项正确;只是一种“揖让之礼”的三种做法,不能说明周朝礼乐制度“极其”复杂繁琐,A项错误;同姓和异姓之间的礼制不同,不能说明“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C项错误;材料中不涉及分封制,D项错误。2.从灭南宋之后,湖广、江西、江淮、陕西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其治所均在与京师最近的水路交通线上,也不难窥见行省代中央“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的。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实现了地方高度自治B.削弱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C.战略地位相当重要D.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答案】D【解析】【详解】从元代行省划分“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与“行省代中央-2-‘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的”,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行省有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D项正确;从行省辖区与腹里的地理连接和交通联系,可知地方无法“实现高度自治”,而且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十分方便,AB项错误;“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说明腹里而非行省战略地位重要,C项错误。3.在《清世宗实录》中有载,雍正十年以前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雍正十年以后则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不少于“谕内阁”的次数。这一变化表明A.军机处地位上升B.清廷内部矛盾尖锐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皇帝决策更好执行【答案】A【解析】【详解】由谕旨的发布途径,多为“谕内阁”及“谕议政王大臣、谕大学士等”,到后来常“谕办理军机大臣等”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雍正后期军机处地位上升,A项正确;雍正时期谕旨的发布途径的变化,不能体现清廷内部矛盾尖锐,B项错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不是谕旨的发布途径的变化,C项错误;谕旨的发布途径的变化与“皇帝决策更好执行”无关,D项错误。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皇帝在给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这说明当时A.地方自主性增强B.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C.中央集权削弱D.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答案】B【解析】【详解】由地方官和咸丰皇帝认为广州战事与上海无关,可知当时的清政府君臣多缺乏现代-3-国家观念,B项正确;两江总督和皇帝的想法一致,不能说明地方自主性增强和中央集权削弱,AC项错误;地方大员恐怕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去与英、法等国领事联络”,不能说明这是在办近代外交,D项错误。5.美国学者斐士锋在其著作中说:“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协助恢复中国19世纪时在世界上应有的位置……大清帝国通过贸易深深融入世界经济,有数千名外国人住在香港及上海。因此,中国这场内战与地球彼端的欧美有千丝万缕的纠葛……”该学者A.深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B.强调以世界视野研究武昌起义C.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内战D.主张以世界视野研究太平天国【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协助恢复中国19世纪时在世界上应有的位置……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中国这场内战与地球彼端的欧美有千丝万缕的纠葛”,可知作者是以全球视角在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D项正确;材料中并无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信息,A项错误;19世纪中国“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与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无关,B项错误;义和团是反帝爱国运动,C项不符合史实。6.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省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A.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C.刺激民众忧患意识产生D.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台省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可知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惊醒了民族,刺激民众忧患意识产生,C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甲午战争前后“十八省之-4-民”的变化,不是中国主权遭受侵略问题,也并非台湾人民的斗争热情,A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清政府的战争前后的态度变化,没有涉及到新政改革,D项错误。7.周锡瑞教授曾经指出:“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信念曾创造了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而在1912年以后,那种魔术般灵验的信念,开始淡薄起来了。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材料意在表明A.孙中山无意改变农民的处境B.辛亥革命在后期脱离群众的支持C.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没有实现D.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由“对于革命几乎是普遍的支持”到1912年后,“信念,开始淡薄”,“尤其对于农民,革命带给他们的是一无所有”,可知辛亥革命后期,农民对其支持减弱,是因为革命未能满足农民的愿望,B项正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提出了要“平均地权”,A项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部分实现了三民主义,C项不符合史实;从1912年前后革命“信念”由强变弱,不能说明革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D项错误。8.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A.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B.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D.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答案】C【解析】【详解】由五四运动时期,《晨报》文章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等,结合所学可知,当时部分精英希望借传统文化深化国人的爱国意识,C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国内报刊的文章,目的不在于获得列强的同情,A项错误;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与1919-5-年的时代主题不符,B项错误;“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的说法与宣传民主思想无关,D项错误。9.美国作家哈里森说,(长征)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这表明长征A.传播了中国革命的精神B.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C.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D.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英国作家所说,长征是凯歌是撤退,为“共产党赢得了中国”,表明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长征途中宣传革命精神的活动,A项错误;长征并没有改变中国革命性质,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分析的是长征和中国历史发展,没有提及对世界局势的影响,C项错误。10.从1928年到1937年,以李宗仁为首的桂系军阀曾三次举兵反对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每次都是“大打出手”。七七事变后,桂系军阀却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李宗仁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60万大军进行徐州会战,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表明A.革命统一战线已基本形成B.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C.民族救亡推动了时局变化D.地方军阀成为抗日主力【答案】C【解析】【详解】由桂系军阀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战到1937年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全力参与抗战,可知,是民族救亡的要求,推动了中国时局从内战分裂走向团结抗战,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1924到1927年间,团结起来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A项与材料不符;桂系军阀和蒋介石都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其斗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B项错误;抗日-6-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争,地方军阀成为主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11.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B.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C.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D.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答案】D【解析】【详解】人民解放军对“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的行为,奋起反击,坚决斗争,反映了革命军队对《望厦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给予列强特权的否定,D项正确;只在长江防线打击英舰,不能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A项错误;1949年解放战争中打击英国干涉中国革命的斗争,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无关,也和否定国民党外交的“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无关,BC项错误。12.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说:“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在他看来,这一事件①人民革命政权替代了反动的封建政权②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的力量③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在当时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④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A.①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7-【详解】美国学者对1949年及之后中国社会变革的评价中,强调了“牵涉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之大,并且“最少为外人所知”,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事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故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指出政权变化及性质,也没有给予中国革命正面、积极评价,①②说法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个是错误的。13.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时谈到,“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由此可知,他主张A.提高群众民主意识B.民主制度化、法律化C.加大执法力度D.否定领导人的权威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邓小平指出“文革”是受“领导人”和“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以推理出,他主张加强民主化和法律化建设,B项正确;提高群众民主意识和加大执法力度,都只是教训的一部分,AC两项错误;否定领导的权威,并不能从根本上吸取文革的教训和解决问题,D项错误。14.1986年9月,邓小平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的采访时说:“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材料体现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意图是A.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B.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C.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D.充分尊重台湾历史的现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不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可知,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意图在于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C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当时国际情况,A项错误;保障“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不是民族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对-8-台湾现状的充分尊重,D项不符合题意。15.某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中美关系发展趋势图,下列对a、b、c、d四段关系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a段是由于美国长期坚持独立的侵华政策B.b段是由于中美战时同盟关系和“铁幕”演说C.c段是由于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孤立政策D.d段是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中日关系的推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坐标图,横向为友好,纵向为敌对,A错在“独立”,B错在“铁幕”演说,D错在中日关系的推动,所以本题选C项。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背景。16.英国希腊史学家哈蒙德在论及克里斯提尼改革时认为:“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