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启开始,“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这一变化从本质上说明A.血缘政治的形成B.社会公平的丧失C.嫡长子继承制的形成D.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2.《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王)。’”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显现3.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A.营建陪都洛邑没有起到拱卫都城镐京的作用B.姬姓诸侯国大体分布在当时的主要农业区C.分封商代贵族微子启不利于稳定西周政局D.分封功臣吕尚是为了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4.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指出:“它最大的功能是,为继承顺序提出一个可行的标准。它虽然不能根绝阴谋、流血和战争,但它至少已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次的阴谋、流血和战争。”该学者所评论的制度A.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B.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体现了民主政治色彩D.避免了王位继承的争端5.《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对后来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是君主专制的体现6.郡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并因此成为社会控制体系,它是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初步建立,秦统一后推广到全国。由此可知,郡县制发展的过程是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B.中央集权逐步形成的过程C.地方权力不断膨胀的过程D.社会控制持续松弛的过程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8.在公元前213年的一天,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踩死了一位农家小孩子后扬长而去,为此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小孩的父母应该A.找御史大夫B.直接找皇帝C.找丞相D.找这位官吏的上一级9.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10.西汉时继承秦制,将百姓按什伍乡里划分,名列户籍。“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这一措施A.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B.利于城乡劳动力的合理配置C.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D.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11.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3-12.宋代设“中书门下”掌握民政权,是中央的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设立枢密院掌握全国军事,其长官为枢密使。枢密使和宰相职权平等,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这说明宋代政治A.文武分治特色鲜明B.分工明确政治民主C.专制皇权逐渐加强D.中央集权趋势凸显13.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A.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C.中书省独揽大权D.创立行省制度14.秦汉制订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设官定责,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要求各级官吏严格依法执政,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保证行政机器的正常运转。这反映了秦汉时期,政府A.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B.实行建章立制,依法行政C.倡导“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D.强调官员清廉,相互制约15.有学者认为,宋代是一个集监察制度之大成的朝代:路(类似今天的省)不设最高行政长官,实行诸司并立,其中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司均有监察职能,因此合称为“监司”。同时,为防止监司长期在地方形成自己的关系网,另外又设置了廉访司、察访司等派出机构,形成了监司互察制度。这表明宋代A.有效地把权力关进了笼子从而防止了官员的腐败B.制约皇权的力量被严重削弱从而使君主专制得到强化C.监察机构叠床架屋却无法防范官员贪污腐化D.吸取了历代监察智慧从而建立了严密的惩防体系16.清时,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拥有“风闻言事”(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之权,并且规定“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这说明当时A.监察官员位高权重B.皇帝意图加强专制C.监察制度科学高效D.官员腐败现象严重17.钱穆指出,汉代察举,其权在地方长官,不在地方民众。长官贤良的固须采访民间舆情,选拔真才;但长官营私舞弊的,却可不顾地方民意,推选私人。这表明察举制A.基本能够反映人民的意志B.不能保证选拔官吏的质量C.任用官吏权力下放到地方D.易造成地方形成割据势力-4-18.公元220年,魏王曹丕采纳吏部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各郡置中正官,中正由各郡长官推举“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官负责查访本籍贯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现,并作出评价。可见,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A.为了维护士族门阀制度B.选拔优秀的郡县长官C.注重选拔德才并举之人D.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19.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创立进士科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度除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1300年之久。科举制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以下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两耳不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士。”20.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A.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B.保证了地方拥有适度权力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21.明代内阁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明代内阁A.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C.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D.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22.军机处出现以前,清朝皇帝挑选亲信顾问,一切但凭个人之好恶。军机处出现以后,参与机密重务的大臣资格,在官品上明确规定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章京则只能从四品京堂以下的官员中选择。1799年以前,军机章京均由军机大臣负责挑补,皇帝并不过问。这说明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B.军机处的封闭性和保密性强C.军机处任人唯贤D.军机处形成制度化用人机制23.秦朝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武帝发动3次大规模的征伐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建立酒泉、敦煌、武威、张掖4郡。据此可知A.发动战争是解决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主要手段B.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5-C.中央集权不断演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在这一时期得到基本奠定24.历代政府关于少数民族管理的各项举措中,不正确的是A.秦朝在相当于“县”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同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道”B.元代的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C.清朝时期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5题18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共52分。)25.(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史记》材料二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礼记·丧服小记》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礼记·大传》材料三《礼记·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家”(《礼记·杂记》)的说法。(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其后来又被什么制度所取代?(4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10分)(3)根据材料三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的作用。(4分)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1)根据材料一,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负责起草诏令的应是哪个职能部门?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什么作用?(8分)(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2分)(3)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何种趋势?为什么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一致?(8分)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考试规则还不太严密,考试前,考生往往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以便先声夺人,影响考试结果,官员争取公荐、行卷,都不算邪门歪道。宋朝严禁“行卷”“公荐”,对整个考试过程中严加控制。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考试程序的严密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使科举的功能不仅限于选拔官吏,而是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材料二: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于是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