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吉林省梅河口市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到‘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答案】B【解析】【分析】-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以宗法制为基础,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对周王缴纳贡赋、定期述职、听候周王的调遣,而在封地内则享有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秦朝地方长官不是世袭的,是皇帝直接任命的,是一种官僚体制,因此本题应选C选项。A选项错误,周秦都是家天下;C选项说法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宗法的问题;D选项说法错误,宗法制一直存在。3.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答案】C【解析】“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指的是由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到奴隶社会的世袭制,发生在夏朝;“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是指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发生在战国至秦;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出现于秦朝完成国家统一。A、B、D均不符合题意。梁启超所谓“汉朝的革命”是指选官制度的变革,即由汉代的察举制取代了以世袭官制为主的选官制度,由重血缘出身到重品德、才能,故选C。4.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这一件事凸显出A.地方吏治腐败严重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C.财经制度严重僵化D.君权至上不容挑战【答案】D-3-【解析】【分析】材料“空印案”的缘由在于君主不顾实情,认为官员的做法“欺君罔上”,由此可以得出君权之上不容挑战的结论,D正确;材料所述“损耗”是自然损耗与官员贪污腐败无关,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危及中央的信息,B不正确;“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说明当时的财经制度有一定的灵活性,C错误。【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5.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16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这一法典A.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B.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C.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分配的信息,A排除;由材料“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可以得出,所述为梭伦改革。结合所学,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选B;C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作用,排除;D是伯利克利改革的作用,排除。6.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权力和财富是有利的。”这反映出罗马法:A.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B.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C.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D.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4-【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罗马法“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可知,C项正确。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到15世纪,A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同样,B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影响,故D是无关项,排除D。7.下表为东汉农书《四民月令》农历正月的部分内容。据此可以推知,东汉时期时间具体安排“丁”日祭祀“道神”,以求春天到来后,阳气能顺利下降不至阻寒“亥”日祭祀“樯神”和祖先,让他们保佑庄稼丰收雨天举行翻土,拔除旧的树根杂草,对土地进行施肥A.传统小农经济发达B.封建迷信现象严重C.精耕细作技术出现D.重视农业思想盛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祭祀“道神”“穑神”和“祖先”的目的体现了重视农业的思想,雨天精耕细作技术的安排也体现了这一点,故D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经济发达,故A不符合题意;B选项中的“迷信现象”只能反映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材料中程度词“严重”不当,故B不符合题意;精耕细作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C不符合题意。8.《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5-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明清时中国生产出了具有欧洲风格、面向欧洲的瓷器商品。由此,中国的瓷器制造业受到了欧洲市场的影响。但是材料并未提及欧洲采用了中国的制瓷技术,故D项错误,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提及官窑,所以无法得出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和政府对官窑工艺水平要求高的结论,故B、C项不符合题意。9.《管子》一书建议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记载宋国大夫戴盈之说:“(税率)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B.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C.区域间长途贸易不断兴起D.加大“关市之征”成为共识【答案】B【解析】“修道途,便关市”说明修筑道路便于市场发展,“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说明减轻关税便于统一市场形成,故B正确;A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长途贩运材料没有体现,故C错误;D中成为“共识”显然说法错误,不符合材料信息。10.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6-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马克思认为小农彼此没有“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因此又不是一个阶级。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从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看,小农是一个阶级,故B项错误;小农的缺点使得他们无法形成整体的观念,因此国家意识比较淡薄,故C项正确;小农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只是其缺点的一部分,不够全面,因此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11.《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A.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B.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C.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D.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答案】A【解析】“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意为:我想要出身贫贱却能够富贵,生性愚蠢却能够变得聪明,穷困而变得富有,可以吗?孟子说:大概只有学习吧!可知,这条路是实现做官的途径,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实现做官的途径,不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材料与礼法并施无关,排除C;正名思想即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与材料无关,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2.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治国思想。下列选项属于道家提出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D.“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7-【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A是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B是道家思想,强调小国寡民、无为而治;C是墨家思想,强调兼爱;D是法家思想,强调法治。故本题选B。13.墨子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A.打倒封建阶级B.加速社会流动C.推动士阶层兴起D.保障社会平等【答案】B【解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代表着人人都有机会做官提升自己的地位,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贵族势力集团,每个人的地位都随时可能受到挑战,因此加强了社会流动,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此无关;C选项说法错误,各个阶层都会得到发展,不仅仅是士阶层;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14.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A.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B.得到了当朝统治者推崇C.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D.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董仲舒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他开启了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故A项不符合朱熹,故错误;朱熹的思想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8-合一”理论,朱熹的“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儒学的封建正统地位,朱熹的思想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15.董仲舒指出,汉代自开国以来,特别是武帝登基以后,忧国情深,一心求贤,其精神可媲美于尧舜,但却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为此,他建议汉武帝A.实行察举制B.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D.兴办太学【答案】D【解析】根据“一直不能达到目的,关键在于平时没有注意养士”可知,董仲舒认为,汉朝缺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培养人才,为此,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培养人才,D正确;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但无法体现“养士”,排除A;独尊儒术属于统一思想,和“养士”无关,排除B;推恩令是汉朝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养士”无关,排除C。16.唐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韩愈以辟佛为己任,作《谏迎佛骨》:“事佛求福,乃更得祸”。材料可反映A.佛教思想在唐代取得统治地位B.韩愈和唐宪宗宗教信仰发生冲突C.佛道思想并用有助于教化老百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