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齐民要术》记载,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比同时期的西欧高出很多。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B.刀耕火种C.精耕细作D.兴修水利【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通过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等方面的改进和提高,在有限的土地上追求收获更多的粮食,从而使得6世纪中国的单位面积粮食收获量比同时期的西欧高出很多。故答案为C项。A项重视农业,并不必然带来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排除;B项中国此时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排除;D项是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特点的具体表现,排除。【点睛】我国传统农业时期,耕作方式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2.唐诗《田家》中写道:“倚杖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妇织”“儿锄”分析,这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典型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村商品交换内容,因此排除A项;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较小,只是满足自给自足为主,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故排除D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概念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2-3.“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由者无力可耕”。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土地兼并严重B.闭关锁国政策。C.井田制瓦解D.生产力水平低【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由者无力可耕”来看,材料反映的是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故答案为A项。B项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排除;C项井田制瓦解,意味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生产力低下与题无关,排除。4.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被皇家垄断。宫廷使用和收藏的工艺品主要来自于A.外国贡品B.民间私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制造工艺水平代表了手工业最高水平,其产品主要应用于皇帝和贵族使用。故答案为D项。A项古代中国手工业品水平远超外国贡品,排除;B项民间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官府需要,排除;C项家庭手工业主要应用于自己消费,排除。5.《二刻拍案惊奇》记载当时社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从侧面反映出A.汉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政策B.唐朝商人取得了自由民地位-3-C.明清时期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明代的商人地位在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徽商兴起于明朝,可以排除AB,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传统的政策是重农抑商,以至于商人的社会地位一直比较低。材料说到“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显然表明徽州人观念已经改变,商人逐渐被大家接受了。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6.下列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的是A.玉米、甘薯传入我国B.苏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D.设立广州十三行【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趋势。因此,苏州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符合当时世界发展趋势。故答案为B项。A项与题无关,排除;C项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与题无关,排除;D项广州十三行的设立,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除。【点睛】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而且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7.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全球化进程开始。“全球化进程开始”主要是指A.商品经济开始形成B.资本输出成为主要形式C.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D.美国殖民扩张时代开启【答案】C-4-【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全球化进程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进程开始指的是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故答案为C项。A项新航路开辟时商品经济已经形成,排除;B项此时欧洲国家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D项新航路开辟后,美国是一个被殖民国家,排除。8.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动力分别是A.水力和风力B.蒸汽动力和电力C.水力和电力D.风力和蒸汽动力【答案】B【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主要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得到广泛应用。故B正确;水力和风力属于自然力,不符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故A错误;水力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故C错误;蒸汽动力也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信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动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蒸汽动力和电力在两次工业革命当中的地位出发,即可进行正确判断。9.厦门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以前,产自江浙和福建的棉布十分畅销,但自从开埠通商后,“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土产棉布质量的下降B.洋布洋纱的冲击C.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D.交通运输的不便【答案】B【解析】-5-【详解】依据材料“自从开埠通商后,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物美价廉的洋布洋纱对中国棉布的销售产生了冲击。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未体现土产棉布质量的下降,排除;C项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与题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交通运输的不便,排除。10.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B.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C.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而且货量充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生活用品是外国商品,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导致关税主权开始丧失的是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排除;C项此时中国是被迫开放的,排除。11.西方列强的隆隆炮声,惊破了古老中国的天朝大梦,中国面临着“千古未有之变局”。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中国开启了艰难的近代化探索历程,这一历程始于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新文化运动【答案】A【解析】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所以这一历程始于洋务运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新文化运动时近代化探索早就开始了,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6-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2.他是晚清状元,主张实业救国,甲午中日战争后,他质而辞官从商,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B.张之洞C.张謇D.荣德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他是晚清状元,主张实业救国,甲午中日战争后,他质而辞官从商,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代表人物是张謇。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3.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12——1919”“内因主要”可以否定B是外因,排除;AC不是主要原因,D是政府力量的推动,符合题意。14.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这说明当时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7-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13年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和所学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B中丧失殆尽说法错误;C大众赞同不符合情理;D中彻底说法错误。考点: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迁·婚姻观念的改变·表现15.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由:“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倡导婚姻自由B.反清革命C.易服、不缠足运动D.工业化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诗反映的是易服和不缠足运动。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体现倡导婚姻自由,排除;B项反清革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工业化政策,排除。【点睛】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经过改制的中山装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改革婚姻制度。16.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这说明苏俄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8-C.经济政策不符国家需要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答案】B【解析】题干中人们背口袋往城市运粮以解决粮食问题或其他物品短缺问题,结合“1918-1919年”可知,苏俄此时正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影响了民众生活,“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正说明“背口袋的人”暂时填补了市场的缺失,B正确;A材料未体现,排除;1918-1919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必要措施,C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联系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知识分析解答。17.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是A.都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都企图改革斯大林模式C.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经济体制D.都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都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不适用于赫鲁晓夫,排除;D项不适用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排除。18.1929-1933年,首先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业生产迅速大幅度下降,如下表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46、2%40、6%28、4%16、5%8、4%-9-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C.殖民地人民的抵制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强调的是“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说明世界已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