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孔子形象在历史文献中有很多介绍。《论语·述而》认为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史记·孔子世家》形容“东门有人(孔子),其顙(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其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三字经》颂孔子“其生之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上述历史文献A.真实再现了孔子全貌B.准确概括了孔子的圣人特征C.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达成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论语》、《史记》、《三字经》中都对孔子进行了介绍,有些较真实,有些则较夸张,故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答案为C选项。有些主观性的描写不能说真实再现孔子,A选项排除。有些主观性的描写不能叫准确概括孔子的特征,B选项排除。三则材料对孔子的描述都有不同,没有达成共识,D选项排除。2.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A.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B.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C.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说明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江南农业生产技术无关,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明清时期一直坚持的政策,并未松动,B选项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重要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D选项排除。-2-3.严复认为中国对人民体质“害效显著”者乃鸦片泛滥和妇女缠足二事,使中国“种以之弱,国以之贫,兵以之匮(懒惰,陋习不除,“则变法者,皆空言而已矣”,最贴近该观点的解释是A.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习B.挑战传统陋俗,进行社会改革C.女性的主体意识薄弱D.传播人权意识,拯救民族危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严复认为中国的一些陋习不利于变法的进行,故材料体现的是挑战传统陋俗,进行社会改革的思想,答案为B选项。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习说法太绝对,A选项排除。材料的主旨不是女性的主体意识,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陋习而非人权,D选项排除。4.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A.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B.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C.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D.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文字。西周时期出现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这种文字的特质就是汉字非拼音的特点,该特点使其容易克服方言的差异和其他更大的语言障碍,有利于汉民族意识的强化,符合材料中“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的含义,故A项正确。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是秦统一之后推行,故B项错误。儒家意识形态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时期,故C项错误。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在秦统一之后实行,故D项错误。5.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3-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结合所学可知,增设地方行政层级有利于分化地方事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过多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加重了中央的负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州郡等地方行政区权力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6.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B.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4-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D.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的社会经济的变动。汉唐时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而两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了宋代“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态势,这一转变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以及商业重要性的提高,故D项正确。两宋时期游牧民族不是式微,相反是强大,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出现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故B项错误。东南部地狭人众显然不是材料中论述的主题,故C项错误。7.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公开报道来看,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广泛使用中华民国国旗而很少使用中共党旗。但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旗则经常使用于各种节庆活动中。这表明当时中共A.尚未形成高度一致的革命文化B.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C.正在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D.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由于国共合作抗日,延安使用的是国民政府的国旗,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则实行中国共产党的党旗,这里充分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致的革命文化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党内合作”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故C项错误。材料的现象主旨是说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下的独立性,并不是说明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故D项错误。8.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担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A.遵循私法至上B.重视诉讼程序-5-C.注重诉讼诚信D.崇尚科学理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中“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说明罗马法比较注重诚信的诉讼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罗马法注重诚信的理念,不是遵循私法至上,故A项错误;诉讼程序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科学理性不符合材料中诚信的理念,故D项错误。9.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多次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A.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B.促成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团结海外力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D.组织民兵以阵地战防守遏制日军攻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在抗战中实行全民抗战路线,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故A项正确。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持久战开始前已建立,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团结海外力量,排除。D项,题干提及运动战而非阵地战,排除。10.伯罗奔尼撤战争期间当伯里克利的政策给雅典人带来沉重灾难的时候他们判处伯里克利一笔罚金;当雅典军队远征西西里失败之后,雅典民众开始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众决策具有强烈的情绪化特征B.实现民众对执政者的完全监督C.直接民主导致权利被滥用和误用D.体现了一定的“主权在民”观念-6-【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雅典民众对伯里克利及演说家的攻击及惩罚反映了公民对决策者决策失误的监督与追责意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特点,故D项正确。A项,题干反映雅典公民参与城邦管理的合理权利,并非情绪化,排除。B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直接民主下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排除。11.雅尔塔体系保卫战后和平与发展的任务是通过大国合作来实现的。这种合作,主要通过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和平机制,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决策”的表决程序来实现。这一机制在冷战中没有改变,在冷战结束后也没有改变。这表明A.雅尔塔体系源于五大国实力均衡B.冷战的结束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崩溃C.两极格局结束后冷战思维仍然继续存在D.多极化趋势维持着雅尔塔体系的均势与和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雅尔塔体系以大国合作下相互制衡的机制维护着世界和平稳定,并且这种机制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以后未曾改变,表明冷战结束后大国制约力量的继续存在,即战后多极化力量的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A项,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基于美苏均势,排除。B项,题干并非强调雅尔塔体系的崩溃,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多极力量对世界和平所起到的作用,并未反映出冷战思维影响,排除。12.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道:“其他任何国家从来没有创制出如此强大的司法权。联邦的安定、繁荣与生存本身,全系于七位联邦大法官之手。没有他们,宪法只是一纸空文。行政权也依靠他们去抵制立法机构的侵犯,而立法权则依靠他们使自己不受行政权的进攻。”托克维尔意在说明美国A.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B.民主制度受到了司法干预C.立法和行政部门冲突不断D.司法权在体制中举足轻重-7-【答案】D【解析】材料“联邦的安定、繁荣与生存本身,全系于七位联邦大法官之手。没有他们,宪法只是一纸空文”的信息说明司法权在美国政治体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D项正确;美国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体制并没有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司法并不会干预民主,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司法的重要性,并不是说立法和行政部门冲突不断,故C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治安法官取代郡长,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1688年),经历两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l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材料二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在内忧外患之下,1907年清政府的地方自治序幕在江苏的“上江”(上元和江宁)两县拉开,自治局、调查局、调查官署局等自治机构先后成立)同年,清廷令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年开始,清政府先后颁布《洛议局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等,从而形成了由城镇乡自治到府厅州县自治的等级地方自治架构。但地方自治未脱离“官治”,自治章程严格规定业务范围、活动规则;在相关政策的宣讲过程中,出现了民众误会、反对等现象。1909年,各省议员赴京请愿速开国会,遭到清廷坚决拒绝,矛盾很快激化,地方自治运动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编自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8-(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与近代英国地方自治的相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答案】(1)特点:以自治传统为依托;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地方自治性由强转弱。影响: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民众的民主管理意识;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为其他国家的地方自治提供借鉴。(2)相同:都以国家颁布的法律为依据;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