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此部分有20个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每年中国春运期间都有大量务工人员返乡过年,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注重亲人团聚的观念密切相关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禅让制D.世袭制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较小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3.以地方行政组织为线,史学家吕思勉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征不相符的是A.神权与王权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C.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集中程度低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5.《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B.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6.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7.秦朝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被称为“千古创论”,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主要是因为郡县制A.始于秦朝的建立B.终于汉初分封王国-2-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便于扩大秦国版图8.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道严令郡国必须举人的诏书:“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征辟制D.科举制9.“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10.唐代与元朝都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财政,后者为中央行政机构B.前者掌管草拟和颁发诏令,后者则是行政机构C.二者都是为了强化皇权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D.二者都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11.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內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12.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不断完善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13.宋代皇帝的意见须有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外交文书)。淳熙年间,范至能使北,宋孝宗命令他当面向金主口奏一事,遭到宰相坚决反对。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孝宗意见依然未能与进国书。这表明当时A.体制僵化导致官员因循规制B.相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C.中央政府决策实现了民主化D.君权削弱降低了行政效率14.吴晗在《历史的镜子》一文中指出:“过去的两千年的政体,以君主为领袖,用现代话说是君主政体,固然不错,说全是君主专制却不尽然。”下列说法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度B.汉代察举制度C.唐门下省封驳制度D.明代内阁制度15.关于郡县制和行省制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郡县制和行省制两者的出发点都是加强中央集权B.郡县制是行省制的基础-3-C.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D.行省制改变了郡县制,因此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16.唐代科考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推荐,称为“公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选官方式有察举的痕迹B.科考中腐败现象较严重C.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D.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17.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B.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C.裁中书,实现权力下放D.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18.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19.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C.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D.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20.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二、非选择题(此部分有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4-材料二唐代中央官制示意图请回答:(1)从材料一可见,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6分)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样特点?(2分)(3)明清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分别发生什么变化?(4分)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22.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及科(科举),一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体系。……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5-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6分),并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5分)-6-历史答案1—5BBDBA6—10CCBBB11—15CBBCD16—20ABCCD21.(1)核心:君主专制独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2分)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设“中朝”限制相权)(2分)宋太祖设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2分)(2)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6分)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职责明确,提高效率;协商政务,集思广益。(任意一点2分)(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4分)说明: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2分)22.(1)选官制度:先秦:世官制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6分)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任意三点6分)(2)功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整体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每点1分,共3分)(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任意两点5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