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璧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含解析)(完成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本质上说明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C.各国想藉此继承周王权威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模仿周天子时期的封王,显然是对于天子礼乐制度不予遵守,体现出分封制维系的宗法制的崩溃,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体现出对于先王的尊崇,故A错误;B属于现象,不是本质的意图;C中各国说法绝对,材料是模仿周天子制度。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宗法制度C.导致分封制崩溃D.促使礼崩乐坏【答案】B【解析】A项中央集权到秦朝才正式确立,排除;根据题干中的“‘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在结合春秋战国的时间,可知是维护了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正确;题干没涉及分封制,C排除;材料以条约,家庭为内容,并未涉及礼乐制度,D排除。3.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2-A.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B.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C.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D.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职官制度参考了商朝的职官制度,设六官掌管不同的事务,体现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与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西周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而是强调西周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排除C。D项说法错误,西周属于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4.《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术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C.人性向善D.关注现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言论说明孔子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关注社会现实人事,所以本题答案选D,“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人性向善”与材料无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的思想。5.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表明A.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C.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3-D.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了孔子对管仲的两种评价,孔子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是从性格气度、勤俭节约方面来讲的,而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子贡向孔子求教,儒家学派出现分化是在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时期,故B项错误;孔子和子贡同为儒家学派人物,故C项错误;“管仲所为”包含很广,既可以是人格魅力,也可以是行为。材料既反映了管仲的功绩,也反映了管仲的不足,故D项错误。点睛:注意理解“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意思。这句话直接翻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结合当时背景,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表扬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功。6.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7.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了“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的观点。其中的“起伪”是指A.追求功利B.改造人的本性并使之树立道德观念C.清静无为D.以法度约束人性以维护君主的统治【答案】B-4-【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礼义是圣人制定的,但并非圣人的本性。圣人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就在于他能约束本性,追求性情以外的事物,于是制定出礼义和法度。“起伪”的意思就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故B项正确。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荀子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A.“仁者爱人”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出自老子《道德经》,反映了道家无为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属于道家思想,因此选B。ACD都属于儒家思想,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思想9.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说法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可以看-5-出,秦时期相对于西周来说,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即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B项与材料无关;CD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因此BCD三项均错。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此题实际上考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知识点是考试的重点。秦朝创立,以后历朝无不沿用。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斗争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也需要掌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地加强。1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以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B.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可知,秦国在新攻占的楚国国土上设置南郡,据此推断,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就出现郡县制,故A项错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错误;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并结合所学郡县制发展和推广的知识分析解答。11.明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曾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里评价的制度是A.宗法制B.皇帝制度C.郡县制-6-D.三公九卿制【答案】C【解析】“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古今上下皆安之”说明是秦朝时期推行郡县制,故C项正确;宗法制不属于地方制度,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均属于中央管理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和D项。12.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答案】A【解析】秦朝注重法家有利于结束战国纷争局面的统治思想,汉初由于经济凋敝,实行道家无为思想有利于社会统治,显然秦汉时期根据统治需要进行治国思想选择,A正确;汉代时百家争鸣结束时期,B错误;C中变化不定不符合题意;D中法道思想弊端说法错误。13.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A.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典范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中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故A项正-7-确;题干主要述及隋代史官的作用,而没有涉及其记载史实的客观性,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强调隋代史官的作用,没有涉及其“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参与政治管理并没有淡化其历史记录的职能,故D项错误。【点睛】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14.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可以看出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对君主暴政的制约的“民本”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道家“无为”思想、法家思想,排除BD;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董仲舒思想分析解答。15.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这一思想转向最终由“中华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完成。该“总设计师”首倡A.以德治民、爱惜民力B.用“仁义”“王道”施政C.法、术、势结合统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因为其思想适应了汉代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故D正确;A项是孔子思想;B项是荀子思想;C项是韩非子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6.“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十)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阐释了佛教的“生死轮回”B.宣传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C.批驳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D.与“天人感应”说针锋相对【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原文出自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他认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他认为社会的政治、道德与自然界的灾异无关,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只是人们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