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颜锡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颜锡祺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级历史科试卷一、选择题1.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说明了是一种利益的关系,这就使得依靠宗法血缘关系来选官的这一制度逐步在瓦解,C选项正确。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他的思想被一些统治者接受,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A选项排除。韩非子指出的君臣之间的这种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与诚信之间无关联,B选项排除。儒家确立正统思想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之后,时间不正确,D选项排除。2.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家思想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掠夺,拯民疾苦”,A与题意不符;“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则不是,B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避世出尘”,故C不正确;“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D符合题意。通过以上分析,-2-排除ABC,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3.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种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答案为B项。儒家强调等级秩序,限制自由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墨家在战国后逐渐消失,与材料中的“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不符,排除C项;法家用严刑峻法控制百姓,不符合材料中的“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排除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4.以下中国古代有关君主的各种言论,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③“今世天子,兵强马壮者则为之耳”④“君为阳,臣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3-A.①④③②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所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明清之际黄宗羲的观点;“今世天子,兵强马壮者则为之耳”出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君为阳,臣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是西汉董仲舒所提。从时间顺序上看A项符合,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时间顺序不正确,排除BC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君主理论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表现【名师点睛】本题属于排序选择题。此类试题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首尾结合法,即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序号,找出备选项的代码;再找出结束事件的序号,结合首尾序号,选择备选项符合顺序排列的那一个。若存在相同的备选项,则要比较其他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5.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A.三纲五常B.天人感应C.民贵君轻D.和谐中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的要求,“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的做人原则和处世准则,符合道德准则的题意要求,故答案为A项。B项“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神学思想;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民本思想;D项是后人演绎的哲学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名师点睛】“三纲五常”是董仲舒在汉代新儒学中提出的做人原则和处世准则。为适应汉-4-武帝建立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均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儒家思想神学化;儒学由一家之言上升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贯彻于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思想正统化。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6.“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是理”的思想,认为事理无穷无尽,故应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故答案为A项。由材料信息可知王阳明强调的是寻找“理”的方法,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王阳明反对朱熹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致良知”的内容,排除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名师点睛】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南宋时期的心学代表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心就是天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外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即“发明本心”,反对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人都有良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认为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陆王认为世界的本原在心,心即是理,故这一学派被称为心学。陆王心学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陆王心学属于理学,是对程朱理学的新发展,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5-7.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A.世界本原之争B.治学方法之争C.理气关系之争D.道统思想之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与“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可知,二者讨论的是治学方法的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故答案为B项。材料未涉及到世界本原之争,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理气关系之争,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道统之争无关,排除D项。【点睛】由于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8.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答案】B【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故A排除;材料明显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符合;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故C排除;材料中没有体-6-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强调孝悌早在汉代察举制就有了,故D排除。9.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他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B.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C.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D.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材料“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说明其强调创新和独立思考,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顾炎武只是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发表看法,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与材料中的“必古人之所未及就”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名师点睛】10.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汉代儒学的主张B.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主张C.陆王心学的思想D.程朱理学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讲求的是实干精神,实事求是精神,这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最为接近,所以答案选D;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排除A;明清之际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排除B;陆王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排除C。点睛:这道题告诉我们,平时要注意关注政治时事,学会以史为鉴,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7-11.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据材料中“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等信息可判断出当时雅典民主发展时期,又结合“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显然体现的是对人性的关注,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故A项正确;“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是材料现象的阐释,与题目要求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公民对待文化与认知能力进行阐释,故CD项排除。【名师点晴】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旗帜高高飘扬;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是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宗教迷信,封建制度和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平等,主张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12.古希腊一则寓言:“有一个栖息于山林的隐士同一头熊成为极要好的朋友。有一天,隐士在林间睡着了,他的朋友熊坐在一旁守护着他,挥舞着巨大的熊掌为他驱赶蚊蝇。有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头上叮落,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离去。熊被激怒了,当这只苍蝇再次落在隐-8-士的头上时,熊举起了石头,狠狠地向苍蝇砸了下去……,”这则故事的寓意是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B.世间上根本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C.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D.道德必须以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