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周武王伐纣之前,列举了商纣王的若干大罪,其中有:只听信妇人的话;不祭祀祖宗和上天;不任用同宗的长辈和兄弟。以此鼓动各路诸侯要按上天的意志去讨伐商纣王。最终周军大获全胜。这表明A.商末分封制度盛行B.西周主要依据神权维护统治C.商朝等级观念不强D.商代已经有明确的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周武王将“不祭祀祖宗和上天;不任用同宗的长辈和兄弟。”作为商纣王的大罪。结合所学可知,对祖先的崇拜和任用同宗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这说明商朝时期已经存在明确的血缘宗法观念,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分封制实行于周朝,商朝并未实行;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周武王借用上天的意志来说明讨伐商纣王的合理性,并非依据神权维护统治;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商朝的等级观念。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A项正确。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排除B。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D。-2-3.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土族势力C.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详解】根据材料自唐太宗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可以得知,由于唐科举制是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而不在像九品中正制那样以门第为标准,这进一步削弱了士族的势力,故选B。选官标准有了变化,但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排除A。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故排除D。C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点睛】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朝代选官的依据察举制汉代品行即孝廉主要途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门第(不注重才能)科举制隋朝至清朝考试成绩4.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儀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亳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3-B.宜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宋儀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可知,两人都认为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的作用不大,其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两人观点的本质是要表达自己倡导经世致用的观点,而非要抨击程朱理学,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反映程朱理学的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BC两项与主旨不符。5.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较多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列强侵略势力已经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答案】A【解析】【详解】1871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列强在我国大量采购原材料,农产品出口获利较多,促使农民争相种茶,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种茶技术的变化,而是种茶面积的改变,排除B;长江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出口获利较多,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之一,而且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D不属于主要原因。【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71年”“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联系所学近代我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知识分析解答。6.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吾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4-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A.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B.力图挽救民族危亡C.有遵循进化论全盘西化的倾向D.主张改造传统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了新文化运动救亡图存的一面,故B项正确;材料“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偏见,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一面,无法体现遵循进化论全盘西化,故C项错误;“改造传统文化”与材料“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不符,故D项错误。7.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活动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毛泽东意在A.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B.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C.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D.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为1926年。依据材料中“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毛泽东通过纪念巴黎公社强调发动工人阶级的力量进行斗争的重要性,提倡被压迫阶级起来发动推倒压迫阶级的国内战争,其主要目的是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国际援助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与马克思主义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5-8.抗战爆发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A.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B.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答案】B【解析】【详解】抗日根据地的选举,选出的议员“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这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这和根据地民主选举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故D项错误。9.在古典时代,一个住在法国和西班牙海岸的希腊人会对远在西西里和土耳其的希腊城市居民更有亲近感,而不是希腊城邦附近的高卢土著、蛮族邻居。这可能主要得益于A.直接民主的制度B.城邦公民的平等理念C.高度的文化认同D.小国寡民的历史情结【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典时代,不管居住在什么地方,希腊人都有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这是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传统和文化,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并非主要原因,错误;B选项错误,平等理念并非希腊人所独有;D选项并非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故正确选项为C选项。10.下表是哈德良皇帝(117—138年在位)以后罗马皇帝创制法律的几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的罗马-6-裁决审特殊案子所做的决定复文对呈报案件的批复训令对就职官吏的训诫通令对全体人民的命令A.皇帝统揽一切权力的趋势B.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C.立法权完全落入皇帝之手D.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哈德良皇帝后,罗马皇帝的裁决、复文、训令、通令都成为罗马法形成的来源,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罗马皇帝权势的扩大,故A正确;材料反映罗马皇帝创制法律的几种方式,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罗马皇帝的裁决、复文、训令、通令只是罗马法产生的来源之一,罗马法的产生还有其他方式,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结论,排除D。11.巴黎公社委员中许多人是社会主义者,努力维护工人的利益。公社恢复了一些逃亡资本家的工厂的生产,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公社还颁布法令免除房租、要求当铺无偿退还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由此可见,巴黎公社A.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B.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C.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D.运用了工农联盟革命策略【答案】A【解析】-7-【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些措施体现了巴黎公社真正代表和维护劳动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所以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巴黎公社并没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并未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C选项错误,巴黎公社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D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没有联合农民阶级建立工农联盟。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2.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政体变革在当时A.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B.超越了时代的要求C.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D.促进了工业化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促进了德国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成为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故D正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主政治的特点,A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没有超越时代的要求,B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为首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摘编自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等-8-材料二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并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