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1.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2.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A.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支部,而苏联在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注定要和苏联结盟,这主要是社会意识形态上相同,故C正确;中苏结盟主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并非源于毛泽东对斯大林崇拜,排除A;中苏结盟和-2-苏联国际地位提升关系不大,排除B;材料表明由于苏联在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注定要和苏联结盟,无法得出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联系中国和苏联相同的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分析解答。3.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A.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C.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D.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家庭诸子在财产继承方面趋向平等并不代表他们的家庭权利已经平等,故排除A项;家庭诸子在财产继承方面趋向平等,有利于他们平等继承家产,分门别户,从而增加小农家庭数量,有利于小农经济长期延续,故选B项;财产继承规则的变化不能说明封建伦理纲常的崩坏,故排除C项;继承财产不代表继承人实现了阶层的变化,不能表明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故排除D项。【点睛】中国古代虽然在财产继承方面淡化了长、幼、嫡、庶,但这只是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宗法伦理关系在国家政治、家庭血缘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4.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A.发展战略观的选择B.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C.国际大环境的优劣D.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答案】A-3-【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中日两国在发展民族经济上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方式,由此造成两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不同命运,故选A项;日本在明治维新前也处于封建社会,遭受外来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形态类似,故排除B项;中日两国所处的国际社会大环境是相同的,没有根本性差距,故排除C项;该学者的观点中没有涉及两国对外经济联系的内容,故排除D项。5.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党主办或控制的报刊上,唯物辩证法、社会形态的演进及社会主义的趋势等常常被自觉不自觉地提起或运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等这些本来属于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时隐时现。这反映了A.国民党思想控制的松弛B.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C.马克思学说传播的深入D.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共产党人的理论在国民党的报刊上是自觉不自觉的提起,并时隐时现,而不是经常性的正常出现,说明国民党的思想控制并不松弛,故排除A项;报刊上理论的出现与否不是国共两党关系是否缓和的标志,故排除B项;共产党人的理论在国民党报刊出现说明马克思学说传播广泛,影响深入,故选C项;题意中并未出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内容,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排除D项。6.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材料表明A.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B.农民阶级出现分化C.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D.小农经济已经瓦解【答案】C-4-【解析】【详解】农民对市场的依赖增强并不能说明乡村开始普遍种植经济作物,故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分化的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小农经济的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D项。根据“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可知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故选C。7.1926年8月,中共中央就向全党发出《中央扩大会议通告一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强调必须高度警惕腐化分子混入党内的现象,“应该很坚决的(地)清洗这些不良分子,和这些不良倾向斗争,才能坚固我们的营垒,才能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据材料可知A.中共党内腐败现象已经很严重B.大革命使中共组织更纯洁C.中共党内“左倾”倾向比较突出D.中共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答案】D【解析】【详解】中共中央坚决和腐败分子以及贪污腐化的不良倾向作斗争,并不能说明中共党内腐败现象和“左”倾现象严重,故排除A、C项;中共中央发出了和腐败分子以及不良倾向作斗争的通告,但没有体现大革命使中共组织更纯洁的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必须高度警惕腐化分子混入党内的现象”、“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可知中共重视党组织的廉洁性,故选D。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D.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答案】C【解析】-5-【详解】从1954年到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都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间的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A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1982年宪法则构建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没有改变基本的法律架构,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建设的目标,这两部宪法都没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立,故排除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无论是1954年宪法,还是修订后的1982年宪法,都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点睛】对宪法的修订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1982年宪法适应了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9.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货物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仅为0.8%,在全球货物贸易中列第29位。2009年起,我国连续9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A.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B.人民已全面达到小康水平C.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心D.全面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中国货物贸易在全球货物贸易中占据了较高地位,是因为中国打开大门,全面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因此D选项正确。中国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是融入全球化浪潮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A选项排除;B选项错误,当前中国人民并未全面达到小康水平,不符合现实;C选项错误,当前中国不是国际社会的中心,不符合现实。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A.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B.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C.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D.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答案】B-6-【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学生留美目的是学习先进的科技,美国第一次让中国留学生留在美国工作,是不想让掌握了先进科技的中国人归国,以便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B项正确;A项不是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敌对时美国出台两个法案的主旨,排除;新中国成立之初贫穷落后,排除C;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敌视和封锁,D项错误。所以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中国地区援助法案”“难民解救法案”的实质,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11.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位5322l机器制造业42l2l以下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集体农庄的强制推行导致机器制造业发展停滞B.l932年工业化的实现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l937年苏联实现了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D.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工业生产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从1928到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和机器制造业在世界排名不断上升,反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可知是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工业生产持续发展,D项正确;A项说法与表格数据矛盾,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发展,排除;新经济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末已经被取消,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排除C。所以选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表格数据“工业生产-7-总值”“机器制造业”的数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斯大林模式推动的结果。12.1985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该论断A.表明结伴不结盟成为国际社会共识B.揭示了世界经济不平衡加剧的现象C.源自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显著进步D.预见了东西方冷战行将终结的命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材料中“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是指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是指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平衡的现象,故B项正确。“结伴不结盟”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原则,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美苏争霸以及经济发展问题,与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能看出邓小平预测了美苏冷战结束的信息,故D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