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第Ⅰ卷(共5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恩格斯曾描述道:“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这一现象的废止得益于()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2.梭伦进行民主改革时,贵族会议和执政官委员会的权力似乎并未被削弱。正如梭伦自己在诗中所说,“如同以两支强劲的锚,稳定处在风暴中的船”。由此看来,梭伦改革()A.是稳定统治的一种手段B.以缓和阶级矛盾为目的C.协调了贵族的内部矛盾D.承认贵族对政权的垄断3.“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C.没落贵族D.富裕农民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昌盛,但二人实行的某些措施却截然相反,其中“措施却截然相反”的方面有()-2-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措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5.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6.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7.“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A.青苗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8.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________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的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对材料中画线部分判断准确的是()A.平籴法B.免役法C.均输法D.农田水利法9.《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增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论者以为不可行。”由上述材料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中用人不当B.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C.改革涉及面太广D.改革者优柔寡断10.“他的思想不仅长有翅膀,而且长有双手,他不仅说了,而且做了。他不仅是他那个时-3-代的喉舌,而且是他那个时代的刀剑。他既是冷静的、经院式的诠释家,又是一个狂热的、神灵附体的预言家。”上述材料所述的“翅膀”和“双手”分别是指马丁·路德的新教()①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②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不受罗马教皇控制③否定了神的权威,冲破了传统人神关系的思想束缚④矛头直指封建教会,主张灵魂的救助不必借助于购买赎罪券A.①④B.①③C.①②D.③④11.“无需罗马教廷特权,(本地)教会对上帝的信条拥有定义的权力。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有责任促进基督教信仰的虔诚,有责任维持王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宁。”与该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德意志宗教改革B.瑞士宗教改革C.尼德兰宗教改革D.英国宗教改革12.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两则材料对比说明()A.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C.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D.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13.俄日两国均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俄日两国()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D.缺乏民主传统14.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日本三菱企业就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展起来的,当时三菱企业从国家获得了一家造船厂、一座煤矿、一座银矿和两座金矿。当时政府的政策是大力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当时政府扶持的对象主要是()A.投资新兴工业的华族和士族B.缺乏资金的私人企业C.从事近代交通通信事业的企业D.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15.下面是梭伦改革国家政权情况变化表。由此可以推知梭伦改革注重()-4-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改革前元老院(贵族组成)执政官贵族法庭改革后公民大会及四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取得多数司法权A.权力的分立与制衡B.培养民众参政意识C.提高官员职业素养D.削弱氏族贵族权力16.“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17.马丁.路德认为:教育是要培养“具备世俗生活知识和能力的人”,“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位基督徒的天职。这一论述()A.践行了“因行称义”的原则B.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C.使世俗王权高于天主教权D.摧毁了罗马教廷的宗教权威18.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A.维护教皇权威B.主张圣像崇拜C.倡导信仰自由D.支持宗教改革19.洋务运动时期,清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认为英国“所以持久而国事益张者,则在巴力门议政院(议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而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这些言论引起国内官绅的公愤,记录这些言论的书奉诏毁版。郭嵩焘被罢黜公使职务。上述历史现象集中体现了()A.中英国力强弱的主因在于政治制度差异B.中国由传统帝国走向近代社会起步艰难C.外交近代化加快了西学东渐的进程D.洋务运动阻碍了国人民主意识萌生20.1873—1879年日本各类学校数量统计表(单位:所)-5-年度小学校中学校师范学校专门学校(外国教师授课)1873年1259720261875年24303116821101879年2802578487108从上表可以着出,明治政府()①致力于发展近代教育②完成义务教育普及③重视学校教师的培养④重视引进外国科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1.据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时所能动员的军队,只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灭商后,周王的常备军也只是拱卫宗周的“西六师”和驻成周的“成周八师”,共约十四万人。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西周()A.并未确立其统治地位B.军队战斗力低下C.实行分封制的必要性D.军事体系较完备22.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孙中山()A.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B.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C.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D.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23.外国驻华外交官精琦士在分析某一时期中国政治局势时认为,苏联代表在极大程度上指导着这个政府的外交政策,而且具有明显布尔什维主义特点的煽动工作仍在进行中。当时,“这个政府”()A.采取联俄政策进行土地革命B.联合革命阶层反对军阀统治C.创建革命道路助推民族复兴D.实现国共合作抵御日本侵略24.自1953年起,中央政府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从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科学辨认各个族体的族称、分布区域、语言文字和风俗传统。这一做法有助于()A.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B.民族地区社会全面发展C.民族平等政策的全面贯彻D.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5.1787年5月,美国13个州的代表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会议首先通过了“开会规则”,-6-规则规定:开会议事,出席者不得少于7个邦的代表;一切问题由出席代表足够的各邦投票,由多数邦作出决定。这些规定体现了()A.政治妥协精神B.权力的分立与制衡C.程序民主理念D.民主与集中原则第Ⅱ卷(共计50分)非选择题部分(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15分,第28小题15分,共50分。)26.(2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6分)-7-(2)根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4分)(3)根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4分)(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6分)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两汉地域辽阔,行政官员众多,汉代帝王对巡视监察高度重视,亲自出巡是帝王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统治者临时派遣使臣到地方巡视检查工作,也是汉代巡视制度类型之一。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撤销了原有的监察御史,将全国划分十三个监察区(部),各部设立刺史。刺史品秩约为中下等县令,虽为六百石小官,但根据《六条问事》相关规定,刺史的主要监察对象是地方官中的二千石官员。除纠察地方豪强是否为非作歹之外,刺史的主要职责是巡察二千石官吏中鱼肉百姓、司法不公、任人唯亲、勾结豪强等不法行为,然后上报中央处分。在巡视方式上,刺史一方面受理吏民日常举报,另一方面也定期巡视所管辖的监察区。在完善中央巡视制度的同时,郡、县、乡各级政府的巡视制度也逐步确立起来。——摘编自田振洪《汉代巡视制度及其历史启示》(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巡视制度的特点。(9分)-8-(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巡视制度的作用。(6分)28.[历史——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