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经济史》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2.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3.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家庭人口项目数量(单位:钱)5人收入粮食8500支出赋役2989日常开支7950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4.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西周的灭亡B.土地国有制的加强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均田制的兴起5.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6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下列那一个时期南方正式成为古代经济重心所在A.唐朝B.明朝C.元朝D.宋朝7.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8.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A.贩卖斗彩和五彩瓷B.玉米等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9.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纸币)”。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10.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11.“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材料表明当时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B.小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D.商业发展打破时空限制12.明代官方的茶马互市很兴盛,梭布、绸缎等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内容,绝大部分来自江南,而西北地区的各类毛皮、药材等产品大量输入江南。这说明明代A.互市推动对外贸易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跨区域间贸易来往密切D.专业化市镇的兴起13.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主张的是()A.“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3B.“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C.“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D.“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14.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了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强化中央集权D.小农经济发展15.长期以来,中国古代以“以士为尊,农工商卑”。而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儒商成为商人主体B.社会观念发生转变C.拜金逐利风气盛行D.取士制度发生变化16.明正德、嘉靖年间,“苏徽大贾,招贩鱼盐,多置田宅”,安徽的大多数耕地“皆绅衿富商之产”,扬州大盐商,既“腰缠万贯”,也“坐拥一县之田”,安然衣食租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C.商帮和会馆在全国兴起D.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17.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18.利玛窦(1583年进入中国,1610年在北京逝世)札记中写到:“(中国)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有丰富的出产。”其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官营手工业占主导19.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4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20.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21.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A.阻碍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B.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C.保障了对外贸易出超地位D.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22.下表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时期15世纪16世纪17世纪前半期17世纪后半期18世纪前半期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前半期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75.1146.1131.0731.7827.3715.9212.30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C.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D.“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23.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A.王室大力支持B.地理位置优越C.商业资本发达D.金银需求量大24.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各种美洲高产作物传入欧洲,仅土豆一项就使欧洲人口在1700—1900年两百年间增长25%,使欧洲城市化率增加27%到35%,并帮助催化工业革命的产生。由此可知A.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B.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巨大变化C.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D.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获取高产作物25.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A.为征服美洲提供理论依据B.将路德教传播到美洲C.落实人人平等的理念原则D.以传教取代殖民掠夺526.1492—1595年,仅西印度群岛就向西班牙输金银20亿皮西塔(西班牙银币名),同时,西班牙每年要运出约1500万皮西塔的金银用于购买外国的商品。葡萄牙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一现象A.加快了本国资本原始积累B.开拓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C.导致欧洲国家掀起“价格革命”D.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形成27.秦奋在历史学习中发现:欧洲的一些地名与其他地区的地名非常相似,如荷兰有西兰(Zealand),大洋洲有新西兰(NewZealand);法国有奥尔良(Orleans),美国有新奥尔良(NewOrleans)。对此现象的由来,正确的解释是A.两者地理形势相同所致B.两者文化传统相同所致C.两者关系世代友好所致D.欧洲列强殖民活动所致28.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英国对荷兰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A.社会制度的优越B.商业贸易的成熟C.手工业的发达D.工业革命的成果29.蒸汽动力在古埃及已得到应用,但仅仅用于开关庙宇大门。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结果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最后研制出适宜大量生产的蒸汽机。这说明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是A.技术的传承B.经验的积累C.社会的需求D.科学的发展30.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英国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B.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C.交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D.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31.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造成上述情况发6生的重要原因是A.城市环境日益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32.1866年,西门子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架大功率直流发电机,首次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1879年,他又发明了电动机,将电能再转变为机械能。这表明A.科学与技术之间进一步紧密结合B.德国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列C.工厂的动力转变为以机械能为主D.统一后的德国重视科技与发明33.从公元1000年到1750年,西欧国民收入人均年增长率低于0.1%;18世纪,这一增长率提高到1%到1.5%;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年增长率为3%。出现这一增速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欧美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形成C.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D.西欧疯狂的殖民扩张34.下表反映丁1786年至1830年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的数量(单位:磅)。项目1786—1790年1796—1800年1806—1810年1816—1820年1826—1830年美国10022480107500166310433800巴西500010670325005576060850西印度群岛4500032890328302380012940地中海地区13000172502590103016100东印度群岛5008310258709371055720其他—17701000109702860总计6360093370202290351580582270据表可知A.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B.美国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地区C.拉美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D.技术革新扩大了英国对原料的需求35.下图反映的是某历史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和殖民地的数据。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7A.发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完成后B.以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C.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D.加剧列强间矛盾冲突,导致军事对抗和战争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36.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