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解析:选B。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号召商战、争夺利权的主张由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2.(2019·枣庄月考)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中体西用君主立宪C.师夷长技以制夷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解析:选B。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从“道胜”“器胜”可以看出19世纪60年代王韬主张中体西用,从“英国”“君民之分亲”等信息看出19世纪80年代王韬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对康有为思想特点成因的分析及理解能力,难度比较大。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呈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其思想特点必然由其代表的阶级特点所决定。4.“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而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是()A.顽固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洋务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2-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出的观点是主张进行政治变革,但又反对直接过渡到民主共和制。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5.(2019·江西师大附中高二月考)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A.科学知识B.企业管理制度C.政治制度D.教育制度解析:选C。从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变法之本在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必先变革教育,变革教育、科举的根本在于变革官制即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所以应选C。6.有学者认为:“若无传统学问之素养,便难发挥其言论之效力。新思想若无本国语言之词汇,不能表达。”这则材料最能反映()A.中体西用思想B.康梁维新思想C.三民主义思想D.文学革命思想解析:选B。材料“若无传统学问之素养,便难发挥其言论之效力”,体现出新思想的传播需借助传统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思想与康梁托古改制相符,故B项正确。7.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B.著书立说阐述变法理论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解析:选D。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实践,而康梁维新派把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运动。8.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掀起的主要动因是()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C.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妥协退让D.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解析:选A。《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资产阶级维新派在这种背景下登上政治舞台,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9.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相继加入,这说明()-3-A.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B.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C.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D.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解析:选D。A项,强学会为政治团体;B、C两项不符合史实,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与顽固派同属封建地主阶级,各省督抚大都反对变法。故选D项。10.梁启超在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时曾说:“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导其端也。”据此可知,梁启超主要强调()A.报馆在维新变法中的舆论功能B.近代中国民间缺乏言论自由C.戊戌变法的目的在于开启民智D.维新思想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解析:选A。由材料中“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导其端也”可知,梁启超强调利用报馆的舆论功能,大力宣传进步思想,这是开展维新变法、去塞求通的重要途径,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1.(2019·扬州中学高二测试)维新变法需要理论依托,康有为为了说服光绪帝,费了很多心思,促成了清末一场重要的变革。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康有为给光绪的上书中说:“诚以守旧者不欲变法,实为便其私图,而往往陈义甚高,动引孔孟程朱,以箝人口。……臣故博征往籍,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能正其本,区区之意,窃在于是。”——康有为《恭谢天恩并陈编纂群书以助变法请速筹全局折》材料二夫今日欲自强唯有译书而已。……臣于变法之事,尝辑考各国变法之故,曲折之宜,择其可施行于中国者,斟酌而损益之,令其可施行章程条理皆以备具,若皇上决议变法,可备采择,但待推行耳。——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材料三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发动维新运动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手法是托古改制。笔者依据故宫新发现的资料,断定康有为另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即仿洋改制。——王晓秋《康有为的仿洋改制与戊戌维新》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发明孔子变法大义”的目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变法的原因与思路。-4-(3)综合参考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三中“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的具体含义。评价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在思想宣传中采取的主要策略。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臣故博征往籍,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能正其本,区区之意,窃在于是”回答。(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夫今日欲自强唯有译书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思路”由“臣于变法之事……可备采择,但待推行耳”可以概括得出。(3)“具体含义”参照材料一“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可以分析出托古改制的含义是借助孔子权威,把他说成是变法先师,为维新变法找理由;由材料二“尝辑考各国变法之故,曲折之宜,择其可施行于中国者,斟酌而损益之”可以分析出仿洋改制的含义是学习各国变法的途径与方法。“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托古改制的合理性和仿洋改制学习西方的经验两个角度并结合取得一定成果来作答。答案:(1)目的:让守旧势力没有借口,让变法有依据,有利于变法的实施。(2)原因:为了救亡图存,不得不变法。思路:借鉴各国变法的策略,选择适合中国的加以推行。(3)具体含义:托古改制,借助孔子权威,把他说成是变法先师,为维新变法找理由;仿洋改制,学习各国变法的途径与方法。评价,用托古改制取得变法的合法性;以仿洋改制取得变法的具体经验;在当时取得了一定成功,赢得光绪皇帝的认同。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解析:第(1)问,据材料“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与“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可总结出两种态度;再结合当时的民族危机和个人利益回答出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从上书人员的职位、上书的次数、有无组织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小问,从维新运动由理论到政治实践的开展方面来回答。-5-答案:(1)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本课测评(教材P131)1.康有为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提示见本课[史料探究重难突破]探究点1[论出史出]中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成因的历史原因及现实原因。2.为什么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提示梁启超作为《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如《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在这些文章中,梁启超大声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要大力发展近代工业。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所以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二、学习延伸(教材P131)问题讨论: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提示(1)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2)异: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