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迁西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学科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72分)1.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A.开发了边疆的荒漠土地B.加剧了民族之间的战争C.发展了封建政治制度D.加速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受封的诸侯在接受中原文化后又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渗透,使少数民族也逐步认可中原文化,从而加速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开发了边疆的荒漠土地;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分封制加速了民族融合,而不是加剧了民族间的战争;C选项错误,秦朝时期正式确立了封建帝制,发展了封建政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西周王朝显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世袭的特权B.王室日益强大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衰微【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目要求,材料中的“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可知是指地方权力较大,中央权力不足。西周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例如可以自己建立军队、征派赋役、设立官员等权力,其结果是诸侯国王侯地位世袭具有独立性。世袭特权容易导致中央权力旁落即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可知A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在材2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说法不全面,排除;D项不是导致题干“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排除。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建立中央集权制B.实行三公九卿C.开创皇帝制度D.统一度量衡、货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要求“从政治上看”,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正确;D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C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从属于A项,故排除。4.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隋唐时期该“发明”创设的出发点在于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弘扬儒学正统,选拨优秀人才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荫官和科举并行制、科举制,隋唐时期正是荫官和科举并行的时期。自魏晋以来,门阀世族通过九品中正制不断扩大势力,至隋唐统一,门阀势力已经成为中央集权发展的极大阻碍,皇帝为扩大选官来源,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便创造出科举制这一选官制度,故答案选A项。弘扬儒学正统,选拔优秀人才可以用来描述西汉时期的察举制,可排除B项;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描述的是北宋时期的文官制度改革,可排除C项;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描述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可排除D项。35.《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入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确立皇帝制度独揽大权B.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C.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D.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答案】D【解析】【详解】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材料“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意思是对官吏无论是远近都要加强控制,因此反映的是监察制度,故D正确;材料反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ABC与监察无关,排除。6.“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历史学家杜家骥先生意在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B.将王权与族权有效的结合C.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D.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家天下”的观念。王权与族权有效的结合和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是先秦特点是周代政治的特点,不符合周代以后封建王朝的政治特点,故排除B、C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强化是秦代以后封建王朝的特点,先秦时期尚未形成高中集中的中央集权,故排除D项。根据“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可知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故选A。【点睛】自大禹开始确立王位世袭制,国家就成了在一家一姓内传承的私有财产,“家天下”的概念形成并不断得到强化。7.以儒家士大夫为主体的中国文官系统,至少在理论上,认为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更必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表明,中国的官僚系统A.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4B.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唯一使命C.有助于形成清廉政风D.对君主的苛政、暴政有一定制约作用【答案】D【解析】依据“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可知,政府的责任和使命是保持国家平稳发展。而“至少在理论上”“更必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则赋予了官僚体系维护“生民”生存和发展的使命,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基于以上分析可知,A项较片面,B项说法绝对化。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本题选D项。点睛:材料“政府不仅可以征集资源,保持国力”“至少在理论上”“更必须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是解题的关键。8.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①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②洪秀全在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侵华日军代表在南京向中国代表递交投降书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A②③B.①④C.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京之所以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由于1842年在南京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打开中国国门,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之所以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是由于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①④表述符合题意,故选B项;②③表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9.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促使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的原因之一…没有太平天国运动就没有洋务运动的发生,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该学者意在说明太平天国运动5A.崇尚西方资本主义制度B.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C.完全接受了新生产方式D.摆脱了农民阶级的局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没有太平天国运动就没有洋务运动的发生,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可知,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激发了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崇尚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C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没有太平天国运动就没有洋务运动的发生,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0.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A.扭转天津混乱的治安局面B.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C.趁机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D.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因为列强不准中国军队驻扎,所以军队以巡警的名义进驻,行使中国对天津城市的主权。北洋军阀主要存在于民国初期,而且天津本身就属于直隶总督的控制范围。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采取这一措施的结果,排除A项;C项不是袁世凯的直接目的,排除;这一措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不是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D项。11.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A.实行三权分立B.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的C.实行责任内阁制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6【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是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故选A。B项错误,临时政府并非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的,新生的政府并未得到列强的认可;C项是学习的英国;D项说法错误,临时政府实行共和制。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民主共和政体C.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意思是主权在民,直接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本题关键在于理清“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含义即可,其他几个选项和材料的主旨无关,故选A项。13.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A.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B.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故B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中“则皆瞠目而不7解”的信息完全相反,故D错误;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与材料中信息完全不符,故C错误;材料中“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说明辛亥革命后实施民主的社会基础非常薄弱,故A正确。14.1926-1927年,国民党中央制定了《保护佃农法》,部分省党部制定了《惩治土豪劣绅条例》。这些法规A保护了全国农民权益B.维护了国家民族统一C.见证了国共间的合作D.推进了全国抗战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6-1927年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材料中的法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制定的,见证了国共之间的合作,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此时国共合作形成的革命尚未推进全国;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法规涉及的是农民问题,无法维护国家民族统一;D选项错误,此时抗战尚未爆发。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5.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A.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C.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D.继续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与之前的民主革命相比,五四运动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这是对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开始。由于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所以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故本题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的意义16.下列为民国时期一位知识分子某年的日记片段摘录,片段中的“上海事变”指的是8上海事变后,首都开始进行防空演习,要求家家挖防空洞,户户门窗蒙黑布。12月13日,是我们民族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一天,首都沦陷了。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一二八事变D.八一三事变【答案】D【解析】【详解】上海事变是指1937年日本发动进攻上海的八一三事变,中国称为淞沪会战,故D正确;A选项地点是在东北;B选项地点是在卢沟桥;一二八事变时间是1932年,C选项排除。17.某学者搜集到以下标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囗囗”、“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民主新国家”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