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1.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答案】A【解析】材料中说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由过去负责皇宫事务转移到具体国家事务,说明此时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A正确;B中更为成熟,说法错误;唐朝时期主要是三省六部制,不是内外朝,C错误;唐朝中枢机构不是皇室,是三省六部制度,D错误。2.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A.扭转天津混乱的治安局面B.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C.趁机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D.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因为列强不准中国军队驻扎,所以军队以巡警的名义进驻,行使中国对天津城市的主权。北洋军阀主要存在于民国初期,而且天津本身就属于直隶总督的控制范围。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采取这一措施的结果,排除A项;C项不是袁世凯的直接目的,排除;这一措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不是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D项。3.梁启超曾如此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2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独立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的话意在说明辛亥革命对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对内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民主人翁的意识得以加强,这说明辛亥革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独立意识,故答案选A项。BC两项说法过于片面和表象化,可排除;D项说法虽然符合辛亥革命的意义,但与材料表述的含义不相符合,可排除。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因此排除D。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215郡3汉文帝十六年前164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权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朝廷控制的郡级政区的变化,不涉及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排除B项。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小,排除D项。6.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A.孕育了宗法制度B.实现了思想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D.推动了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乐”即礼乐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将饮食、起居、祭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到“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这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并推动对周文化的心理认同,故选D。在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出现,故孕育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A;礼乐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但并4未实现思想统一,这至少要在秦朝之后,排除B;周朝时期,统治集团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即没有实现中央集权,C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的理解,在阅读选项时注意读懂各选项中的程度词和名词可帮助学生迅速做出相应的排除。7.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A.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以前因为外戚的引入导致外戚专权现象的产生,宋朝以后吸取历史教训,摒弃了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更是有意挑选寒微之家,由此可知,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故选C。材料中的做法是专制君主权力日益加强的表现,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为防止外戚专权现象产生的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不能得出政治统治日益腐朽的结论,排除B;君主专制始终还是人治,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君主权力强化的过程,解体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三个时间的比对,然后把握其中的因果关系。8.秦国君主的继承方式在春秋初年以前以(兄终)弟及为主,自秦穆公后,秦国也采取了子继代替弟及的承继制度,但它的子继不分嫡庶,“择勇猛者而立”。秦国继承制度的变化A.确保了君主血统的纯正B.利于秦国贵族内部的稳定C.有利于树立国君的威信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子继不分嫡庶,而是“择勇猛者而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中,更能体现出君主的作用和威信。故答案为C项。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均能确保血统纯正,排除5A项;这一变化与贵族内部的稳定没有关系,排除B项;这一变化没有起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9.汉代士人心目中,周公是忠、义的完美的化身,是理想政治人物的典范。但唐太宗却将周公逐出国子监的圣堂,流传汉晋八百年的“周孔之道”也被取消支配意识形态的表征地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佛道冲击儒学正统地位B.君主权威强化的需要C.科举制度完善的要求D.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周公地位的变化,主要是由唐朝加强专制主义导致的,故B项正确;儒家的正统地位没有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儒学复兴运动,故CD项排除。10.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可知,丞相申屠嘉因为邓通对其礼仪上的怠慢而“欲斩之”,即便是汉文帝也要对丞相求情才能得免,可以看出汉初丞相权力之大,连皇帝也要礼让,故选B项。A项申屠嘉要斩邓通因为邓通怠慢他,但经过文帝求情得免,不能反映“礼仪制度至上”,也不能说明D项申屠嘉刚直不阿。C项题意无法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11.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登记在册的户数有890余万,到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8年),全国登记在册的仅有360多万户。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隋末战乱频繁导致各地人口锐减6B.唐初土地兼并剧烈农民大量逃亡C.户籍登记制度不完善,逃户众多D.需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题中现象是隋末唐初,全国“登记在册”的户数减少了530万户左右,数量巨大,所以D项正确。隋末战乱只是在前十年,从618年唐朝建立算起,后面三十年是唐初,当时统一国家战争,经济破败恢复缓慢,佛、道势力发展以及民族间的战争等方面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口和户数的变化,所以A项片面,B项不符合均田制史实,D项符合题意。12.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务,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但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据此可知,明代内阁A.逐步上升为法定行政中枢B.发展趋势是逐步控制国家决策大权C.阁臣的参政权力不断增大D.化解了皇帝集权与内阁分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表明,明成祖时期内阁权力较小,正统年间阁臣取得处理国家政事的大权,C项符合题意。内阁始终不是法定行政机构,选项A排除;内阁是顾问咨询机构,不掌握决策,选项B错误;随着内阁宰辅趋向位高权重,势必危及皇权,导致皇帝集权与宰辅分权的矛盾激化,D项错误。【点睛】内阁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其主要特征为:内阁始终不是法定行政机构,是顾问咨询机构,不掌握决策。13.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第一级,“由封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A.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B.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C.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7【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第一级是分封制结束,郡县制出现,第二级察举制,第三级是科举制。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基础进一步扩大,由封建政权走向士人政权再走向科举选官,这有利于普通民众参与政治,体现了政权基础,逐渐走向大众化民众化的特点。故选B。推行科举制从隋朝开始,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历史上即被称为士人政府,所以A错误。C趋向只是第一级分封制向郡县制过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不能代表全部,排除C。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就成为正统思想,当时处于第二级,不能影响到第一级,故D错误。14.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答案】A【解析】题干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15.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毛泽东的该主张A.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B.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C.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答案】B【解析】8【详解】根据材料“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可知毛泽东主张,全面抗战时期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可以并存与合作。这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故答案为B项;二者是求同存异,并非是回归,排除A项;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始终存在,无法消除,排除C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16.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这反映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