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泊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得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的改进B.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C.反映了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2.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①市坊制度开始瓦解②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③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3.图为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农业税相对稳定B.税收总额呈上升趋势C.政府推行农商皆本的政策D.工商杂税总体增长幅度较大4.下表是根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对1893-1899年农产品出口量进行的统计(单位:担)。该表反映了A.中国农业快速发展B.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25.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6.1948年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如果当年金圆券的购买力以1计算,12月跌至0.0603,1949年2月跌至0.0000002,相当于金圆券发行时的500万分之一。上述现象A.说明国人的消费能力增强B.是政府刺激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C.反映了国民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D.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有直接关系7.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据此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A.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B.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C.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8.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改革举步维艰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社会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9.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反映了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B.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C.有轨电车便捷了人们的生活D.近代以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10.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B.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C.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D.欧洲加大了对亚洲的资本输出11.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海上马车夫”、“日不落帝国”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A.西班牙、荷兰B.意大利、英国C.意大利、西班牙D.荷兰、英国12.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主要说明A.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内燃机的运用使得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13.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税法案,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兔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A.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B.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C.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D.赢得了美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14.1929-1933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大量美国人生活困苦,如何解决大量的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就成为霍普金斯思考的头等大事。但他认为“只给救济,不给活干,会使人们丧失自尊心”。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与霍普金斯的理念一致的3A.发放救济金B.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C.通过《社会保险法》D.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15.1949年上台的德国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社会市场经济C.市场主导型经济D.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16.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17.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是A.“不劳动者不得食”B.“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8、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19、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据此可知,该学者()A.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B.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C.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D.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20、下列关于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在美国金融实力占绝对优势基础之上B.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C.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D.适应了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21、美元与黄金的关系,经历了从二战后初期的“挂钩”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脱钩”,这一变化说明了A.美元不再是国际支付手段B.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C.世界银行组织已瓦解D.美国与其同盟国关系破裂22、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模式特点模式1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模式2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模式3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4下列组织归属于模式1的是A.亚太经合组织B.北美自由贸易区C.欧洲联盟D.东南亚国家联盟23、欧盟的普通老百姓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出现缘于A.欧共体的成立B.欧元的问世和流通C.欧盟的诞生D.经济全球化加速24.据资料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达6.4万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额占世界直接投资额的90%,这说明A.跨国公司已垄断了世界经济B.发达国家间的经济竟争激烈C.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已被清除D.跨国公司推动了全球化发展25.美国GDP总量大致相当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印度、意大利、巴西和加拿大八个国家GDP总量之和。对其最准确的理解是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逐渐动摇B.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C.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剧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二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复兴之路》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各有哪些?(12分)5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材料二1946年~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请回答:(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上述调整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8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材料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1945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在过去的25年间,合作场景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大约5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材料二2009年7月19日《北京日报》有一篇文章指出,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6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LO”,虽然是在沃尔夫斯堡(德国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1)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表现。(6分)(2)据材料二,概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6分)(3)你认为中国对经济全球化应持何种态度?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9分)7历史答案和解析1—5DDCBD6—10CADBB11—15DCBDB16—20BCDCC21—25BCBDB26..【答案】(1)内容:限制生产(减耕减产),提供补贴;原因:经济危机。(5分)(2)表现:50年代早期: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6分)。70年代后半期之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分)27.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4分)(2)干预: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2分)启示:计划、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实事求是,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不断改革,开拓创新.(6分)28、答案:(1)表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金融组织成立;国际贸易体系建立(或国际贸易准则确立);全球公司出现。(6分)(2)发达国家借着经济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重污染企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6分)(3)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求发展。(3分)措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