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份半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河北省大名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份半月考试题(含解析)范围:必修一先秦、秦朝政制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1.《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反映了A.禅让制开始出现B.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C.分封制开始出现D.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此时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B正确;禅让制早已出现,而不是这时才开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排除CD项;2.在中国古代,“占”是观察的意思,“卜”是以火灼兽骨或龟壳。殷人占卜之风盛行。王室贵族遇事无论大小,如征伐、狩猎、疾病等,都要占卜以问吉凶,然后形成卜辞,这一现象说明A.神权决定一切国家大事B.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C.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D.决策体现了原始民主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殷人大小事情都通过占卜决策,在结合所学商代所学,可知体现的是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故答案为C选项。神权决定一切国家大事太绝对,A选项排除。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占卜属于迷信,与民主色彩无关,D选项排除。23.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商周时期国君遇到重大问题时需征求“国人”意见,“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而且召公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舆论,可见商周时期依然有原始民主色彩,选项B不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选项A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明确舆论是一种政权监督方式,把握住商周时期国君与国人的关系,即可解答本题。误导项是A,需要对早期政治制度特征熟练掌握。4.学者黄中业指出,分封一词源于《左传》,“指的是周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一词中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封建一词中的‘建’字,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建立国家”。这说明他A.否认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B.认可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C.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地方政权D.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下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是君臣隶属关系,诸侯国是由周王室控制的领属地。故答案为C项。A项,“否认”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认可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D项,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的表述3与题意不符,排除。5.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信息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错误。【点睛】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6.董书业先生颇有见地地指出:“凡有封土即有人民,得组织武装,为独立之资。春秋以来,天子之不能制诸侯,诸侯之不能制大夫,以至大夫不能制家臣,悉由于此。”这段话实际上指出了A.春秋战国时代到来的必然性B.分封制存在的弊端和隐患C.封建割据出现的历史必然性D.春秋时期统治秩序混乱无序【答案】B【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分封制的独立性过强,导致分裂局面出现,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材料没有论及古代中国封建割据产生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D项只是材料论及的一个侧面,排除。7.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与此密切相关的是4A.宗法制B.禅让制C.分封制D.世袭制【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明节祭祖是对祖先的怀念,突出了血缘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故A项正确;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的制度,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B项排除;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血缘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世袭制,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特点,清明节祭祖突出了血缘关系,这就符合了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点。8.陕西宝鸡斗鸡台西周墓葬有三十六座小型墓,分别排列为二至六个墓的墓群,每群中的各墓,或相对,或纵列,代表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该考古可印证A.西周刑法的残酷性B.宗法制度开始出现C.分封诸侯拱卫王室D.西周宗族制的存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该墓葬群中墓室的分布体现了明显的血缘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宗族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体制,所以该考古可以印证西周宗族制的存在,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西周刑法的内容;B选项错误,宗法制度在西周之前已经出现;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封制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9.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A.宗法分封始终主导5B.家国一体观念突出C.君权至上意识浓厚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体现了国家宗族的内容,家国一体观念突出,B项正确;“始终主导”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君权至上和家庭伦理道德至上的信息,排除CD项。10.西周时期周公制定周礼后,原先婚姻关系上的“一夫多妻”传统转变为“一夫一妻多妾”的礼制。周公的这一改革旨在A.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B.扩大姬姓封国的数量C.实现贵族婚姻门当户对D.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礼乐制和宗法制。材料“‘一夫多妻’传统转变为‘一夫一妻多妾’”反映了确立正妻地位来保障嫡长子的权力继承稳定性,故D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形成儒家思想,故A排除;材料主旨是突出正妻地位和嫡长子的权力继承稳定性,不是扩大姬姓封国的数量,故B排除;一夫一妻多妾与贵族婚姻门当户对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11.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周代“间色”的紫色成为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A.礼乐制的崩坏B.齐国独立于周王室C.权力高度集中D.分封制得到有效维护【答案】A6【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说明周的礼乐制度对服饰的色彩有严格的规定,确定了尊卑的定制。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间色”却成为齐国推崇的颜色,说明周礼乐制度崩坏,答案为A。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齐没有独立于周王室,B错误。权力高度集中即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C不符合题意,错误。代表政治的礼乐制度被破坏,表明分封制度逐渐走向衰落,而不是有效的保护,故D错误。12.下图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èzhì),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据此说明A.法权神圣不可侵犯B.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C.神权为王权服务D.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答案】C【解析】依据题意可知神兽獬豸代表的是神权,它由统治者饲养,惩罚有罪的人,维护统治,故正确答案为C项。A、B两项在题中没有表述;D项对题意理解错误。13.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7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西周时以青铜器上的铭文记录重大事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正确。青铜器上的铭文不是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排除。材料说明充分发挥文书功能,故C排除。青材料无法体现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金文【详解】14.秦朝都城的宫殿用砖正面以小篆刻有十二个字,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从中能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敬天保民B.疆域辽阔C.国家一统D.喜庆丰收【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中的信息“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结合所学知识,经过战国时期的激烈角逐,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因此“海内皆臣”的意思是国家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敬天保民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四海之内皆臣服于秦,并未涉及秦朝的疆域。D选项错误,“道毋饥人”只是官方歌功颂德之词,并不能体现秦朝人民喜庆丰收。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15.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8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并未实现高度的集中,“王”仅是天下的共主,而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始皇为了与以前有所区别,开始使用“皇帝”称号,这是本质的不同,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的称号同样具有神化色彩;B选项错误,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皇帝”和“王”的共同特点;C选项错误,“皇帝”称号和“王”称号都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A.反映皇位世袭B.突显皇权至上C.加强思想控制D.确立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秦始皇对于谥号的废除是防止“则子议父,臣议君也”,显然是加强权力控制,体现出皇权至上的特点,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皇位世袭,A错误。思想控制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确立官僚政治是郡县制等制度确立,D错误。1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9D.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答案】B【解析】【详解】“朝议”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决策,并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秦朝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朝议”并不是民主,故C项错误;秦朝君主专制建立并不断加强,因此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8.《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讲述了一个故事:“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