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A.神权政治B.分权政治C.族权政治D.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兄弟之国、姬姓之国”说明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C符合题意;AB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说法错误,商周时期是我国血缘政治时期,到了秦朝废除了分封制,逐步的向官僚政治演变。2.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A.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B.利于“民本”思想的形成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D【解析】“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说明官僚政治建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正确;A是分封制时期特点;B和C材料没有体现。3.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2-西汉初年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刘邦晚年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A.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B.剪除异姓王加强了集权C.大封同姓王以屏藩朝廷D.皇权存在新的潜在威胁【答案】D【解析】依据图表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D项正确;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A项错误;BC两项不能反映出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变化的主要影响,均排除。4.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数其后荐辟广,荫之滥,杂流之猥祠之,日月益,遂至不纪。而明清时则可通“捐纳”,即向政府交钱获得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C.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D.官僚政治从宋朝开始衰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中提到的是宋、明两朝的现象,无法说明长期存在,所以排除A;由材料可知宋代通过恩荫、荐辟,明清通过捐纳都可以做官,这就冲击了科举制的作用,所以B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仍然存在,中央仍然掌握选官用人权,所以排除C;官僚政治从-3-宋朝开始衰落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间夏朝到春秋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办法依靠血缘关系世袭察举、征召依据门第等级依据儒学经义和才识,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选官特点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体现,官员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从考察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了封闭性的特点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士族世袭政治特权,民意无从体现择优录取,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5.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郡国并行制D.内阁制【答案】C-4-【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容易导致诸侯王势力的增强,形成割据势力,出现王国问题,威胁中央权力,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题意。故选C。6.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A.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B.确保了官员皇递奏折的权利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答案】A【解析】密折是“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所以这是皇帝的监察手段,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没有明白材料的真实含义;C选项错误,不可能消除;D选项与本体材料无关。7.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说的是汉初政府抑制商人的举措,后半部分强调的是汉初对商人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打破了,故答案D最符合题意。A与C中叙述的内容严重不符合史实,B的结论与材料内容没有必然联系。考点:中国古代史·秦汉·汉代的社会经济8.在雅典城邦,任何公民都要在一年内为自己的提案负责,即便提案经过了公民大会的批准。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的责任。这反映-5-出城邦政治A.纵容领袖操纵民意B.否定主权在民原则C.强调公民集体意识D.各个环节权责分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的责任”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下要求公民对城邦负责,保证提案实施的成功率,即强调了公民的集体意识,故选C项;纵容领袖操纵民意和否定主权在民原则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AB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到多个环节,不能体现各个环节权责分明,排除D项。9.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罗马法陷于沉寂,教会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宣扬“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这在当时A.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答案】B【解析】“国王的爱好具有法律的力量”、“国王不受法律约束”的主张出现在12世纪,当时的欧洲是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罗马教皇是西欧各国的太上皇,这些主张是对天主教皇权威的一种挑战,故有利于各民族国家自主意识的增强,所以选B;人文主义运动兴起的时间不是在12世纪,应该是14世纪,故A不符合史实;上述只是主张,不可能起到“改变了”的作用,只有付诸行动,才有可能达到C的结果,故排除C;题干主张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故D与上述主张不一致,故排除D。10.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6-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君主立宪B.民主共和C.天赋人权D.权力制衡【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材料“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可知,议会对王权进行了限制,这是君主立宪制的典型特征,故A正确。B和共和体制有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对人权的相关阐述,不能体现天赋人权原则,排除C;材料的主旨单向强调议会对国王权力的限制,不能体现出权力制衡的双向关系,排除D。【点睛】本题容易的误选项是D,学生要理解权力制衡的双向互动关系。11.“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答案】D【解析】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内阁制建立于18世纪早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故排除A、B、C三项。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急需摆脱政治上无权的地位,故于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获得了政治权利。本题应选D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历程。12.有学者指出,“英国专利制度解决了商业机密保护下市场拓展和技术可占有性之间的矛盾”,使企业投入资源对技术进行研发。下列对专利制度解读准确的是A.为产业革命准备了资金-7-B.直接促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C.科学和技术紧密相结合D.商业机密带有明显排外色彩【答案】B【解析】【详解】专利制度对技术进行保护,保护了技术持有者的各项利益,有利于直接促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故选B项;专利技术并不能为产业革命准备资金,排除A项;材料内容仅阐述了专利技术的相关特点,没有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排除C项;带有明显排外色彩无从体现,排除D项。第II卷(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3)简述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国的对外交往?【答案】(1)客观条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造船和航海-8-技术的进步.(2)结果:中国: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但仍然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上;西欧: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推动西欧走上工业文明道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原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天朝上国的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3)对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世界眼光和大国心态,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交流互鉴,推动双边关系拓展和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解析】(1)客观条件:根据所学,可从明朝政治、经济以及造船和航海技术等方面分析回答。(2)结果:中国:根据“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概括得出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但仍然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上;西欧:根据“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序幕,推动西欧走上工业文明道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原因:中国:可从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天朝上国的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等方面分析;西方:可从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分析。(3)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分析总结。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