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A.尊崇和颂扬先人B.缓和君臣关系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D.巩固儒学地位2.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这说明宗法制度()A.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B.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C.有利于巩固宗族团结D.强化了社会等级分化3.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4.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不约而同地都提出尚贤的主张。孔子“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商鞅“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则,墨子提出“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材料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儒学与墨学的融合C.中央集权渴求人才D.社会转型发展需求5.荀子认为“人性之恶”,主张“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主张强调()A.后天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传统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6.《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2-()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7.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A.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B.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D.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8.《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这说明了汉代()A.以法家为统治思想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司法制度不够健全D.引礼入法礼法结合9.下表反映出汉初()皇帝相关记载高祖时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严。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文帝时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削弱诸侯的实力。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A.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B.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C.儒家思想根据现实统治的需要有所变通D.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10.魏晋时期,为摆脱宫斗残酷、朝廷更迭频繁造成的政局动荡,许多士人寄情山水、祟尚自然,以追求个性的真实与自由,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这即是后世所说的“魏晋风度”。下列能体现“魏晋风度”的作品是()A.展子虔《游春图》B.王冕《墨梅图》C.顾恺之《洛神斌图》D.吴道子《天王送子图》11.据《晋书》记载: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材料反映出当时()A.品行端正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容易出任高官B.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3-C.选拔人才时注重对人物的品评D.注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12.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B.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C.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D.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13.汉末至唐代,婚姻受门阀制度影响极大,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宋代时,婚姻“不问阀阅”,士庶婚姻成为风俗。这一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A.等级观念的淡化B.人口大量迁徙流动C.理学思想的影响D.社会阶层流动频繁14.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B.官员队伍的冗杂C.君主专制的加强D.中央集权的强化15.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16.陈乃乾在《三国志平话》中认为:“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话。”这说明宋元时期()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B.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C.文化呈现出高度繁荣的局面D.社会传统观念发生根本改变17.《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关汉卿的名剧,剧中风尘女子赵盼儿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这在-4-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里是十分少见的。关汉卿对赵盼儿的文学塑造()A.折射出其对当时理学说教的不满与抗争B.表明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C.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D.反映出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18.自秦朝到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取代其他货币,广为流通。这一转变主要说明()A.长途货运推动了货币形式的变革B.资本主义萌芽使白银成为单一货币C.商业繁盛驱动了货币制度的革新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有所松动19.《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一政策旨在()A.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B.维护社会等级制度C.完善市场管理制度D.严格限制商人服饰20.(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人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A.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D.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21.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杭州的丝织品“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天下”。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稳定B.商品贸易突破地区限制C.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D.政府彻底放弃抑商政策22.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B.培养人才,经世致用C.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D.弘扬道德,规范言行23.清代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驿,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这表明()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5-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驰24.《清髙宗实录》记载乾隆上谕:“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抵触之意)”该上谕表明乾隆皇帝()A.推行以商养官B.摒弃抑商政策C.放宽集市管理D.主张藏富于民25.道光帝曾下达如下谕旨:一、烟价在广州已付,军费和商欠不准赔;二、平行礼可以通融;三、香港“暂行赏借”(不是割让),闽、浙沿海暂准通商,但不许长久居住。该谕旨表明清廷()A.认可增开香港岛为通商口岸B.坚持通过朝贡贸易与英国通商C.拒绝《南京条约》赔款要求D.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受到冲击26.“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当时中国人重农思想依然B.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入人心C.近代工业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D.沿海地区大都赞同近代工业27.学者陈旭麓曾说过:“在中国,很多事情老百姓是仿效为官者的。作之君,作之师,官员不仅是政治的权威,而且是教化的楷模。因此,没有权威与楷模的倡率,新的东西总是难以为人接受和仿效的。”这段话可以用来评价()A.林则徐、魏源等对西方科技的引进作用B.洋务运动对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促进作用C.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推动作用D.新文化运动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倡导作用28.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拉开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序幕。随后二十几年里发展迅速,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葡萄酒企业。张裕酿酒公司得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B.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C.民国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6-29.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国民革命运动能够充分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B.该现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未成功的重要原因C.该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得到改变D.作者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30.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A.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第II卷二、材料解析试题31.(14分)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清·梁章钜《枢垣纪略》材料三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7-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2分)(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4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8分)(要求:任选其中的一个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32.(12分)明清以来,中国思想界对孔子和儒学的态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材料一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