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9 新中国的科技、文化和重大理论成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十九)新中国的科技、文化和重大理论成果(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海口模拟)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4年中国核试验成功后,亚非国家和英、法等国的舆论普遍认为,联合国没有中国参加、禁核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据此可知,中国核试验的成功有助于()A.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B.中国在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D.实现两大阵营间的力量均势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核试验的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使国际舆论发生变化,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外部环境,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故A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2.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据此在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这一举措()A.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B.助推了当时中国科技成就的取得C.掀起了“向科技进军”的热潮D.促进了当时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B[根据材料“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举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联,故选B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A项;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技进军”的号召,故排除C项;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排除D项。]3.(2019·盐城三模)1985年3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该决定()A.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方针B.调整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C.全面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D.有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2-D[材料中“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促进研究机构……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形成合理的纵深配置”的决定有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故选D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并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与时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4.(2019·南充一模)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C.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D.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故选D项;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5.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从比值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时间194919531956文科学生占比10%14.90%9%A.国家发展工业的需要B.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所导致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需要A[1949-1956年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这是受到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此时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故选A项;材料强调文科生占比不断降低,未涉及教育体制,排除B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1956-1966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调整高校专业,而不是国民经济,排除D项。]6.(2019·南京调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3-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D[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A项错误;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材料“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说明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故D项正确。]7.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欧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A.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B.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C.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D.根除了“左”的文艺路线A[根据材料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欧与幽雨叶》”可知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都能上演,即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故A项正确。]8.(2019·重庆调研)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东北三省等地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史称“北方谈话”。他振聋发聩地指出,“四人帮”要搞的“穷社会主义”荒谬至极,我们“要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北方谈话”()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B.为农村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C.实现了经济工作的拨乱反正D.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D[由材料“他振聋发聩地指出,‘四人帮’要搞的‘穷社会主义’荒谬至极,我们‘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可知对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铺垫作用,为改革开放解放了思想,从而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故D项正确。]9.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地表现。”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A.“左”的错误严重摧残文艺发展B.艺术家深入理解“双百”方针C.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D.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4-C[材料“对于人民……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地表现”反映了社论对美术家的作品进行宣传时忽视对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宣传的批判,说明当时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现象与“左”的错误无关,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故D项错误。]10.1956年4月,陆定一提出:“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的、艺术性质的、技术性质的问题分开来。”这一言论()A.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B.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C.反映了国内“去政治化”的潮流D.纵容了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B[根据材料“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可知,这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去政治化”的潮流,故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11.1929年,毛泽东教育党员要“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1978年,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兴起,这次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问题需要再次讨论是因为()A.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B.教条主义与个人崇拜阻碍了社会进步C.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D.改革开放的深入需要实事求是的实践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出现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阻碍了社会进步,在此背景下,我国于1978年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故B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兴起时我国尚未进行改革开放,故D项错误。]1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连续举办了“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社会发展渴求专业人才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C.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急需-5-专业人才,材料正是此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当时中国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故排除B、C两项;“取得了重大成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昆明一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苏共十七大(1934年1月)要求近期内在农村实施综合技术教育,规定从1937—19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新建学校26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116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700多万人。……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19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19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9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摘编自曾天山《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材料二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处于生息状态。1951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中国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即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年的96%,骤减到1962年的42.6%。综上,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中央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摘编自赵春伟《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1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特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苏农村教育发展的共同因素。(10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可得出为经济建设(工业化)提供人才;由材料一时间信息“1929—1937年”可得出配合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村进行社会改造,改变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和落后状态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出计划性,新建学校增多,城市布局趋于合理等特点。第(2)问,应根据材料二-6-围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逐步扩大农村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