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具有民主色彩B.以血缘为纽带C.权力高度集中D.神权王权结合【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强调商朝体现神权王权结合,与具有民主色彩不符,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也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是与题干强调神权王权结合不符,排除B。商朝尚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2.《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根据材料,属于同一类型的诸侯国是A.陈与齐B.杞与鲁C.鲁与管D.齐与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准确理解能力。史料强调了分封制的对象,有功臣、古代帝王、-2-王族,但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由此可知:陈、杞属于古代帝王;齐属于功臣;鲁、管属于同姓亲族,故正确答案为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他旨在说明A.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D.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项符合题意。“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排除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信息的解读,根据信息可以做出选择。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据此推断,秦汉“化家成国”主要得益于A.推行郡县制B.思想上独尊儒术C.采用严刑酷法D.施行科举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废除贵族政治(即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有力地推动了秦汉“化家成国”,A项正确;秦朝没有独尊儒术,B项不符合题意;采用严刑酷法是仅秦朝的治国理念,不利于国家的稳定,C项错误;科举制实施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D项不符合题意。-3-5.《史记·周亚夫传》记载,窦太后说:“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日:“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根据材料可以确定A.皇帝不能推翻丞相做出的决定B.皇帝凡事要与丞相商议决定C.“高皇帝约”具有最高权威D.西汉早期的丞相位崇权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史料中窦太后的建议封王信为王,却遭到宰相周亚夫驳斥,景帝也遵从了周亚夫的意见,这实际上说明了西汉初年宰相的重要性,权力之大,但这件事并不能说明皇帝不能推翻丞相做出的决定、皇帝凡事要与丞相商议决定,所以A、B不对。“高皇帝约”只是周亚夫驳斥太后的依据,C项对题干中心意思概述错误,答案为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政治制度6.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这表明唐朝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门阀政治影响深远C.中央集权遭到冲击D.婚姻制度变革艰难【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反映的是唐朝时门阀大族和皇室的婚姻,体现了门阀政治的影响是深远的,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门阀大族和皇室的婚姻而不涉及中央集权和宗法观念,故A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婚姻制度的变革状况,故D项排除。【点睛】“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是解题的关键。7.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4-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职官体制的调整,“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是根据现实需要为提高效率而调整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北宋是皇帝决策而非集体决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崇文抑武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而非分化事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8.北宋实行文臣做地方官的制度,其主要积极意义是A.提高了官员的素质B.增强了官府的职能C.能够防止武人割据重演D.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任用文臣做地方长官,改变了武官任节度使的传统,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不是该制度的主要意义;B、D选项错误,实行文官做地方官的制度与增强官府的职能和减轻人民的负担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演变说明了A.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B.中国古代一直在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D.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商周到宋元,对地方的管理经历了分封制——郡县制——郡-5-国并行制——行省制的演变,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C项正确;分封制不属于中央集权,A项说法错误;这是对地方管理,不是中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项不符合题意;古代这一演变进程,对地方的管理呈现的主要趋势是中央集权在发展,不是走向瓦解,D项错误。10.龚笃清在《明代科举图鉴》中认为,文章若不规定一定的体裁形式,就无所谓文章。特别是考试文体,若无严格的格式,则难以评判其高下优劣,测试出应试者的智力高下。作者意在A.批评明代的科举制度B.准确测试应试者的智力C.强调八股取士的合理性D.规范文章的体裁形式【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考试文体,若无严格的格式,则难以评判其高下优劣,测试出应试者的智力高下”,可见材料认为八股取士存在一定合理性,故C符合题意;材料是从文章体裁形式的角度肯定八股取士,故A不符合题意;八股取士讲求文章的程式化,不能量化应试者的智力,故B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不符合题意。11.清朝一机构离皇帝寝宫仅50米距离,为严格保密,该机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而且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该机构人员精干,只能“跪奏笔录”该机构的设置()A.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B.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D.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关键信息“清朝一机构”“跪奏笔录”可知,该机构为军机处,联系所学知识,军机处只是一个皇帝私人的秘书班子而已,军机处权力的加大,严格保密措施,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D项正确,A项错误;明朝已经废除丞相,清朝不存在君相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根据“该机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不能说明“完善了中央制度体系”,只能表明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极端措施,排除C项。-6-点睛:首先,根据关键信息“清朝一机构”“跪奏笔录”得出这一结构是军机处,然后结合军机处相关知识得出正确的答案。12.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民主制的形成B.个人主义是古希腊城邦制度的主要特征C.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D.古希腊航海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答案】C【解析】决定古希腊民主制形成的是经济因素,即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不是地理因素,A错误。B、D材料未体现,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这种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以反映出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影响,即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重要影响,C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唐朝)为了保卫边疆地区,在景云年间(711年)设置了节度使。刚一开始,这一设置只是存在于边疆地区。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而且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中央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垄断了地方的税收,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7-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统一。材料三(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2)材料二中唐朝在地方上实行的管理措施是什么?该措施的实行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趋势。【答案】(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意义:在国家制度中,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2)措施:设置节度使。影响: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形成了“三冗”局面,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解析】【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相关知识。关于“区别”,由材料“采用‘世卿世禄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可得出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由材料“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可得出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关于“意义”,抓住分封制下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和郡县长官选拔的积极影响分析。(2)关于“特点”,根据材料“(唐朝)为了保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