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对中国而言,这是思想文化大迸发的时代,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得知: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百家争鸣”。故答案为A项。B项,焚书坑儒出现在秦朝,排除;C项,独尊儒术出现在汉代,排除;D项,崇儒尚佛出现在唐代,排除。2.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他们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是统治者为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所做出的选择。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主张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其种种主张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统治,故此项并非官方采取与民间2不同态度的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在变法图强后,为实现统一全国的宏图霸业,采取了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连横以及远交近攻等,最终达成目标,选项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法家学说重视法律,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的“礼”。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来约束百姓,与选项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3.荀子曾提出“从道不从君”的观点,这表明荀子A.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B.把君臣关系置于“礼”这一最高原则下C.反对君主实行专制统治D.主张实行“仁政”和德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从道不从君”中之“道”指的是礼。A属于荀子的唯物观点;C与荀子不符;D是孟子的主张。故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观点【名师点睛】儒家学派主要思想: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善,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大宗,但还是未被统治者利用。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历史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圣人”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称为“亚圣”儒家思想重要代表,战国时期思想的集大成者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是其弟子整理《孟子》南宋列为四书之《荀子》3一思想⑴核心思想: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⑵政治学说:仁学、礼学、为政以德、正名主张、⑶哲学:对鬼神敬而远之,关注现实的思想⑷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教育原则)、因材施教(教法)、学思结合(学法)⑴核心思想:仁政学说⑵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⑶性善说⑷民贵君松⑴哲学: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⑵性恶论,因此重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⑶礼法并施、以礼为主评价思想第一层次:孔子思想在当时未受到重视。理由是孔子思想的保守性不符合春秋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需要。第二层次: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第三层次: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荀子思想取取诸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因此被视为“儒家思想异端”。(2)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4.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答案】B【解析】4同时强调“礼(等级秩序)、义(仁义)、信(诚信)”的只能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ACD三项都不能明确而直接地体现这一核心。【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5.董仲舒称:“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这反映出董仲舒()A.把道教及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B.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C.以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维护统治秩序D.试图以天人感应学说限制统治者暴政【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反映出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认为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这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道教、法家与儒家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C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君权神授,没有体现出天人感应学说,故D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儒学。关键信息是“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熟记汉代儒学的相关史实就可以得出答案。6.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亲刘氏在大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这表明统治者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获得上层支持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④宣扬迷信思想为实现愚民政治服务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自汉朝以来,历代皇帝都以“真命天子”自居,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为树立王权独尊地位服务。汉高祖、明太祖是两位“草根皇帝”,所以在宣传自己超高贵的出身方面尤为重视,通过这样的无中生有的宣传,不仅体现自己“受命于天”,而且“真命天子”的地位是生而有之,这样的宣传还为自己的改朝换代行为赋予“天命”的含义,故②③正确,故选B;统治者竭力美化自己出身的行为主要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不是为了获得上层支持,实行愚民政治也不是美化自己的主要目的,排除①④,故排除ACD。57.古代某位思想家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段话主要阐明的是A.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法度严明利于统一C.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统一D.大一统是历史规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是为君主专制服务。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一思想的统一是服务于政治统一的需要,C正确。材料中是实现思想的统一的措施,不是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的统一,与法度严明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中是通过思想的统一来实现政治的大一统,不是说大一统是历史规律,D项排除。8.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是指A.强化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B.从神权政治转向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董仲舒把儒学思想神学化,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故B正确;汉代董仲舒已强调用三纲五常教化百姓,故A错误;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是董仲舒儒学思想特点,故C项错误。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属于三纲五常思想,故D项错误。【点睛】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69.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旨在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因此选C项。AB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10.思想家茹兆光先生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王守仁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其主张“致良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即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制良知”,属于宋明理学中的陆王心学。故选A项考点:王阳明的主张点评:要把握好“致良知”的含义: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11.鹅湖之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鹅湖之会上,朱、陆双方激烈辩7论犹有异同。“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王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材料表明朱、陆双方的分歧是A.宇宙的本原B.穷理的途径C.人性的善恶D.孔孟的纲常【答案】B【解析】著名的鹅湖之辩,朱熹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氏兄弟认为,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朱、陆双方的分歧是穷理的途径,故选B。两派属于宋明理学的分支,均认为理生万物,排除A;材料没有论及人性问题,排除C;理学均把孔孟的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故排除D。故选B。点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主要不同点:1.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陆王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2.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1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A.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B.成为封建统治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答案】A【解析】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故多“仗义死节之士”,所以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了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压抑了人的8个性发展,故C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促进文化教育普及,故D错误。13.黄宗羲认为:“凡章奏进呈……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这一思想A.主张恢复隋唐三省六部制B.认为君主制度阻碍国家发展C.意在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D.主张宰相与君主应地位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凡章奏进呈……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