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把正确选项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1.《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A.政权更替频繁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尚未实现高度集权D.世袭制度遭到废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纣王罪孽深重,商汤、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义”,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B符合;夏商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C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政权更迭频繁,故A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据史料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A.先代贵族B.少数民族首领C.同姓亲族D.功臣【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可以看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同姓亲族,故答案为C项;分封对象也包括先代贵族的后代和功臣,但不是主要对象,排除A、D项;分封对象不包括少数民族首领,排除B项。23.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纽带是()A.血缘关系B.地缘关系C.上下级关系D.君臣关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所以,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4.《礼记·王制》:“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文中所反映的是A.宗法制度B.礼乐制度C.内外服制度D.分封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从“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反映的对日常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体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来看,文中所反映的是礼乐制度,故答案为B项。宗法制度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的制度,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是商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分封制度是分封诸侯在地方建立封国的制度,排除D项。【点睛】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借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以此倡导和固化人们的等级观念。礼乐制度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5.“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促成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诸多因素中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和混战B.秦用商鞅主持变法C.秦国广纳人才3D.秦王嬴政的胆识和策略【答案】A【解析】由于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和混战人民渴望统一,并且促成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完成,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商鞅不属于人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广纳人才也不属于人民,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秦王赢政个人的作用而非人民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6.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B.树立专制权威C.寻求暴政依据D.宣扬君权神授【答案】B【解析】【详解】“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是指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采用皇帝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实行皇权至上,树立专制权威,B正确;炫耀文治武功不是秦始皇设立皇帝制度的目的,A错误;寻求暴政依据显然不符合皇帝制度设立的主观目的,C错误;宣扬君权神授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思想依据,D错误。7.据史书记载: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A.丞相B.太尉C.太守D.御史大夫【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结合所学可知,三公中的御史大夫行监察职责,令百官畏惧。故D项符合题意。三公中丞相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负责军事,两人皆不负责监察,故排除A、B两项。C项,太守为地方长官,与中央监察4无关,故排除。8.假设在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是第一步先提出议案,然后是审核程序,最后是执行程序。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起草机构,门下省是审核机构,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9.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构成三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中书省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B.元朝中书省,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C.隋唐时期,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元朝中书省则是行政机构D.隋唐时期,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都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答案】C【解析】【详解】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而元朝时期中书省则是行政机构,C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隋唐时期尚书省下设六部,排除A项;元朝的宣政院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排除B项;隋唐时期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不是行政机构,排除D项。【点睛】隋唐时期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互相牵制和监督。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10.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5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11.中国隋唐时期的监察、谏议制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A.杜绝了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B.避免了决策失误C.有利于国家统一D.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无上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隋唐时期的监察、谏议制度,通过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行政行为和政府决策的严格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决策失误,有利于国家统一,故答案为C项;A项中的“杜绝”和B项中的“避免”说法绝对,均排除;谏议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决策失误,不可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排除D项。12.《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表明唐朝时期()A.政治民主化出现B.三省体制存有弊端C.皇帝大权已旁落D.社会纷争错综复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体现了各部门之间过度牵制导致效率低下,B项符合题意;政治民主化出现于近代,排除A项;三省的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排除C项;题干是三省议事,不能体现社会纷争,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六部制)。613.古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制度:A.“世袭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的“寒窗苦读”是指通过考试能够考取功名的制度,即科举制度,正确的是C项,ADB项不符合题意。14.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材料看,中书省掌民政即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使掌财政,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分权,A项不正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B项不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官制,D项不正确。故答案为C项。15.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A.汉朝的刺史B.宋朝的通判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7【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梁启超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十分机械化的,只负责跪受笔录,传达命令,因此这一机构指的就是清朝的军机处。这是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16.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由此可知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因为A.宰相胡惟庸乱政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朱元璋性格多疑D.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宰相胡惟庸乱政是朱元璋废丞相的借口,排除A;结合所学,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目的是要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C是从性格方面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儒家主张仁政爱民,而非残暴手段对付臣子,排除D。故选B。点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7.“(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材料反映了内阁A.地位提升权力扩大B.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C.大学士拥有决策权D.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答案】A【解析】8明代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不是法定中央机构,没有参与决策权,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排除BCD;由材料可知,内阁权力的上升与票拟权的取得有密切联系,六部要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故选A。18.下列历史现象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A.爱琴文明→西方文明→希腊文明B.爱琴文明→希腊文明→西方文明C.西方文明→爱琴文明→希腊文明D.希腊文明→爱琴文明→西方文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爱琴文明孕育了希腊文明,而希腊文明又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19.希腊的地理环境中对城邦制度的特点影响最大的是()A.发生在大河流域B.海港众多,物产丰富C.山海相隔、彼此孤立D.东临爱琴海【答案】C【解析】希腊的地理环境是土地面积小,环海,多山,彼此孤立,这样就促成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这是自认环境对国家体制最大的影响,其他选项有一定影响。20.在古希腊城邦里,城邦公民是指()A.全体成年公民B.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C.外邦移民D.公民家庭的妇女【答案】B9【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出身于公民家庭的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外邦移民被排除于公民范畴之外,因此排除A、C、D三项。21.古希腊的雅典人口众多,缺少肥沃耕地,食物供应短缺,50—80%的粮食需要进口。为了解决民生问题,雅典采取的措施是A.发展工商业B.实行民主政治C.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D.提高农业技术【答案】A【解析】面对土地贫瘠、人口众多、食物供应短缺的困境,雅典利用自己靠海、天然良港众多的地理优势发展工商业来解决民生问题,故A项正确。实行民主政治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而是确立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雅典缺少肥沃耕地,农业不发达,因此发展工商业,故C、D两项错误。22.在伯里克利时代,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这反映出雅典民主制有什么特点A.轮番而治B.人民主权C.实行法治D.自由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民均可参与,掌握城邦最高权力,反映出雅典民主制有人民主权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反映出轮番而治的特点,排除A项;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