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无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无答案)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2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2分)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有利于A.禅让制度的巩固B.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C.商朝比西周时间长D.西周政局的稳定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上述材料表明分封制A.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D.有利于血缘政治的稳定3.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坏孔子宅,得《尚书》、《礼》、《论语》等儒家经典,这些经书因其文字与汉代文字不同而被称为古文经,汉代文字所写的被称为今文经。“今文”是指A.草书B.楷书C.金文D.隶书4.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融合B.科举制度C.经济发展D.藩镇割据5.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A.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B.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C.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D.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6.明人焦竑在《犬牙相制》中认为:“国朝以颍州属凤阳,颖州卫属河南;以汉中府隶陕西,瞿塘等卫隶湖广;山西磁洲千户所,在河南界中;直隶宁山卫蒲州守御所,在山西境内;湖广五开卫、贵州黎平府,同治一城;湖广镇远卫、贵州镇远府,同治一城。似此者不可胜举,亦犬牙相制之意”这反映明朝A.地方机构设置凸显皇权至上B.各省互相牵制加强中央集权C.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D.地方管理制度完全照搬元朝7.“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2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8.明代张萱的《西园闻见录》记载:御史上封事,虽要在当天“呈堂揭帖”(据揭帖向都御史汇报),但御史仍然“当劾则劾,仍回递其揭帖与之,都御史不敢不受,是不得箝制也”。这可以佐证当时A.御史以小制大强化了专制权力B.监察官员为皇帝耳目位尊权重C.监察制度有效纠劾了官员犯罪D.专制国家监察制度的阶级属性9.钱穆曾评价:“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强调这种制度A.使地方权力不再受中央的节制B.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C.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D.易于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10.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11.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些不同的历史叙述反映出李贽形象形象特点评论者(生卒年代)“异端”、“妖孽”、“罪人”、“小人”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黄宗羲(1610—1695)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方以智(1611—1671)3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侯外庐(1903—1987)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岛田虔次(1917—2000)A.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C.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12.直到鸦片战争,清政府一直实行单口贸易政策,海关征税活动实质上具有一种经营性质,且可以讨价还价,实际征收的税额同海关监督汇往国库的数额没有直接联系。清政府海关征税的做法A.便利了外国商品在华倾销B.增强了国人关税主权意识C.无法适应世界贸易的形势D.旨在保护传统的自然经济13.1839年,林则徐在给英国国王的照会中,称:“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如果中国停止出口,则“夷人何以为生”,所以夷人应感谢天朝的恩德。照会最后说:“我天朝君临万国……然不忍不教而诛”,要英王“诘奸除慝,益昭恭顺之忱,共享太平之福”。材料反映了林则徐A.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B.深谙外交策略,对敌国恩威并施C.个人品质浮华虚伪,虚骄自大D.天朝上国观念浓厚,对世界了解不多14.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15.《科学苦旅》中指出:李鸿章他们面对的敌人(保守派)是一群无知的对手,一切有理有据的论证对他们都是无的放矢。……更要命的是,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洋务派也逃脱不了“无知”二字。他们虽呼吁变法,自己却并不清楚所谓西方文明、近代工商业究竟是怎么回事,故办起洋务来错误百出。作者意在说明洋务派A.仅从制度变革必然失败B.肯定了西方文明是救国之道C.救国道路是完全错误的D.认识与指导思想具有局限性16.在一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4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据此判断与该条约的签订相关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7.在缔结《北京条约》之时,清廷“设抚夷局”掌对外交涉事宜。后因交涉日增,奕䜣等于咸丰十年底奏请设立总理衙门并表示“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反映出A.清廷被动适应近代外交B.清政府重视维护国家主权C.闭关锁国政策根深蒂固D.军机处仍是最高权力机关18.太平天国前期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多余财物要收归国库。而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改变A.适应了农民战争的需要B.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良C.导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19.晚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后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在甲午战争中遇到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这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战败根源在于国防政策B.日本胜利得益于德国式训练C.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近代化D.湘军的发展背离军事近代化20.对于洋务运动,有人提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也有人提出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引进了机器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对这一分歧解释合理的是A.忽视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B.对洋务派追求目标认识不同C.研究洋务运动的视角不同D.对洋务运动难以客观的评价21.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C.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22.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5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共产党力量得到壮大B.人民战争是胜利基础C.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D.国民党失去群众支持23.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24.某学者指出:五四运动在思想上“还没有能够科学地分析批判以前历次革命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还没有能够从批判旧世界中找出新世界”,但在“实际行动上,已经对于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做了惩前毖后与承先启后的表示”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B.对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C.传播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D.划时代的人民群众救国运动第II卷(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8分)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材料二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6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14分)(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6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8分)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