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3.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4.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5.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6.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21.“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答案C2.中国的探月过程有着严密的工作设计,“绕”“落”“回”,是中国探月工程在2020年前设定的三大目标,并由此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步实施。这表明()A.实践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C.实践活动具有主观性的特点D.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答案D3.易到用车、滴滴专车、一号专车……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发、资本的涌入,专车市场最近愈发火热,越来越多的诸如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为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发展。交通部出台了两个《征求意见稿》。这表明()①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②直接经验比学习间接经验更准确③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④专家论证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A4.近年来,逢雨必涝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而重庆两江新区改变“以排为主”的防涝模式,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存在绝对真理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要求树立创新意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5.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36.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答案D考点一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难点正确理解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提醒]“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4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考向一实践的特点1.(2018·全国卷Ⅲ·2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①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说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②对: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题干中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创新性论断表明了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③错: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受具体条件的限制,因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④错:认识的发展应该是不断用新认识超越和发展已有认识的过程,而不能表述为“否定、代替”。]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在题目涉及区分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或强调“合作”等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性。考向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2017·全国卷Ⅰ·21)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①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②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③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④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①④入选:“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者创业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二是创业者通过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从而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②③排除:直接经验不能用来检验间接经验,材料没有体现专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3.(2017·全国卷Ⅱ·21)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5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①④入选:攻关品种的测产因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未能通过验收,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②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受认识主体的影响。③错: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同样具有价值。][易错练]1.为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到目前为止,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的成效正在显现。这说明()①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③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④真理在实践中超越自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是为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这体现了①②;③错误;④与题意不符。][提醒]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漫画《水没多深》提醒我们()A.失败是成功之母B.客观事物是复杂的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B[从画面上看到,这是用一条一边非常深,而一边非常浅的河来比喻股市复杂多变,一人站在水浅处说“水没多深”,这说明事物是十分复杂的,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A与漫画没有关系;此人是在实践后获得的认识,但因为事物非常复杂,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正确认识,没有调查固然没有发言权,不全面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C不选;D的说法本身错误,因为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是亲身实践,也6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提醒]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模拟练]3.(2019·河南六市联考)李白的诗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表达了古人不能登月的遗憾。如今“天宫二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人真正具备了“上九天揽月”的能力。从哲学上看,这说明()①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②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具有循环性和无限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材料展示了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实践水平的不同,故②正确;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能否飞天受到不同客观条件的制约,故①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认识的循环往复,排除③;材料只强调实践的差异性,没有涉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排除④。]4.(2019·湖北襄阳模拟)美国科学家宣布通过引力波探测器(使用的是激光和反射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第一次“听”到宇宙的“声音”,从而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材料佐证了()①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能成为真理③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④认识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类认识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B[经过实验验证,说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当时是正确的,这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①正确;如果一种正确的认识经过实践检验是真理,那么在它没有检验之前,它也是真理,只不过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真理性,故②说法有误;材料中人们是通过实践验证认识是否正确,并没有体现认识能指导实践,③不选;利用引力波探测器得出了新的认识,说明认识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④正确。]考点二真理与认识过程1.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特征(1)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4)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如果超出了一定条件和范围,离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重难点理解原因误区反复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7性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