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讲义 人民版必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2课汉代儒学[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01儒家经典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2.表现(1)焚书: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博士官管理的文献,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之外,其他各国史书,民间私藏《诗》《书》、百家语等通通烧毁。(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3.评价(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2)文化成为□02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发展进入低潮。(3)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对□03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思维点拨“焚书坑儒”是秦朝专制政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这一措施自汉代开始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01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2.董仲舒的新儒学(1)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当政策应当“更化”的时候就必须“更化”。(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4)“大一统”思想: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而文化的“一统”又可以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3.汉武帝尊儒的措施2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02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4.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2)消极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思维点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以外的诸子百家的学说,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同时还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概念阐释天人合一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类社会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天,因此他的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便是如何调节天人关系。在董仲舒看来,天似乎是具有人一样的意志感情,天的运行规律也有道德含义,而这正是人的形体和内在思想的来源。这种观点把天神秘化、人格化,使儒学具备了类似宗教的束缚力。三、太学的出现1.教育系统的建立(1)中央:设立太学。(2)地方:各郡国建立学校。2.太学的发展历程(1)□01汉武帝时太学规模有限,但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2)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02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3.太学的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由政府创建的国家培养□03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4.太学的作用(1)对教育:使儒学教育□04官方化和□05制度化。(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文化的传播。(3)对统治基础:打破□06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对官位的垄断,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07议政运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思维点拨清议是汉朝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注重于评论当时的政治,臧否人物,以舆论影响政治生活。太学清议,批评时政,并不是太学生直接参与政治。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31.背景(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2)汉武帝时,□01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2.创立:□02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3.特点(1)以□03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2)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影响(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2)有益于中国□04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5)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05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易混易错“世官制”是贵族子弟以血缘为纽带、世袭为官的制度,侧重于在贵族范围内选拔官员。察举制则打破了血缘的束缚,是一种先由地方举荐,再经中央考核而任命官员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则是一种选拔程序规范化、制度化的考试选官制度。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ZHISHIDIAN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汉书·董仲舒传》(1)材料一中的观点是什么?其中的“天”的含义指什么?提示:观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指的是神化的“天”,不是指大自然。(2)据材料二分析,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为什么得到汉武帝的肯定?提示:建议:提出独尊儒术。原因: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其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4(3)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来源有哪些。提示:观点:以刑辅德。来源:在继承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吸取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1)宣扬“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形成了文化专制,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色彩,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带有民本思想。(3)提出“三纲”“五常”,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对其持批判态度。“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建糟粕,剩余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点二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影响ZHISHIDIAN材料一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朝由此采用了什么措施,有何消极影响。提示:措施:“焚书坑儒”。消极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与材料一中李斯的主张相比,有何根本相同点?提示:董仲舒的“罢黜百家”主张与李斯的“焚书”主张都是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3)材料三中作者认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的视角是什么?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提示: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观点:不合理。理由: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传播。②汉武帝5“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使读书成为社会风尚。③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1)社会地位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才成为正统思想。(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①对汉代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②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有利于构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③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有扼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④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答案A解析“焚书”“尊儒”均是以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A项符合题意,正确。2.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思想()A.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B.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C.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D.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6答案D解析A项表述不足以概括“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所表达的信息,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分封的原则是血缘关系,题目中并未体现,故B项排除;题目中“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涉及的是家庭关系,与敬天法祖无关,故C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题目体现了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的思想主张,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3.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异发生时,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A.焚书坑儒B.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D.君权神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每当灾异发生时,皇帝常常下罪己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认为天降灾异以示谴责和威慑,于是下罪己诏自省或检讨过失,这是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秦始皇时实行焚书坑儒,排除A项;三纲五常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体现,与材料强调天人感应思想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4.西汉武帝时除在中央设立太学外,还在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A.使教育被儒学所垄断B.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选官制度C.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D.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答案D解析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时还设立博士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故A项错误;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学生通过察举制被选拔,没有改变原有的选官制度,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西汉地方教育以社会教化为宗旨,主要教授五经和研习礼仪,故C项错误;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民间独尊地位确立,故D项正确。5.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7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从唐朝进士出身的分布比例可以看出,唐代的科举制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了官吏的来源,C项排除;科举制并不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科举制打破了九品中正制的特权垄断局面,并不是它的翻版,A、B两项错误;选拔范围涵盖了士族、寒素以及小姓子弟,但士族子弟仍占71%,说明科举制还不完善,故D项正确。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