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农耕时代的经济文明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有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2-政策,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的演变一、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时期出现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如耧车。2.水利工程与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等。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四、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夏商周时期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体地位,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铁犁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征收的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2.中国古代的自耕农土地经营方式与租佃关系(1)自耕农土地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封建土地主要经营方式。(2)租佃关系①原因a.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b.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c.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②发展历程a.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b.汉代已经比较普遍,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c.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d.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③特征a.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契约形式。b.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c.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d.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④影响a.在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收入,生活相对稳定,有利于缓和矛盾,保持社会稳定。3.中国古代封建田庄经济(1)形成原因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②社会动乱,封建政权对土地与人民的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全国生产的能力大大削弱;大批流民与欲寻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世家大族,成为依附民。③豪强地主拥有政治与经济特权。(2)特点①田庄经济实质上是大地产制,是土地兼并严重的表现。-4-②采用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劳动者多为投身于庄园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都受庄主的剥削,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3)影响①地主田庄经济是与战乱时期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维持局部地区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②地主田庄有私人武装,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及保卫地主田庄的作用。③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况下,容易成为封建割据势力。4.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与发展演变趋势(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往往是与经济、政治、财政、社会等方面的变迁互为因果的。①春秋战国赋役制度在社会变革中形成“赋、税、役”三元结构。秦制为田租(税)、口赋、力役。②魏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或庸)。③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先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税,中经北宋王安石变法、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力役最终全部并入田亩税。④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税。(2)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真题典例】1.命题点:战国以前的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2018·高考全国卷Ⅲ,T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5-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满分秘籍]扣题眼:仔细读图,定位空间是解题关键。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当时比较发达的地区,铁器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析错点: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普遍”“普及”与“战国以前”的史实不符;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紧密”。【答案试解】D2.命题点:两汉时期田庄经济的特点(2016·高考全国卷Ⅰ,T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加以判断。析错点:材料反映的是地主田庄的农业生产情况,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答案试解】D【预测演练】1.(命题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特点)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6-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解析:选A。材料中“劳动力……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实行精耕细作,故选A项;中国传统农业实行小农家庭经营,这与材料“劳动力……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无关,排除B项;农业大国不一定出现材料中“劳动力……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的情况,排除C项;人多地少的现实,也不一定呈现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有些同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多余的农业人口会进行劳动力的转移,从事手工业、商业等,排除D项。2.(命题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无为而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解析:选C。两汉时期,自耕农私有经济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故选C项;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汉武帝后就是“有为而治”了,排除B项;这一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不会导致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蓬勃”的表述不对,排除D项。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真题典例】1.政府政策对小农经济的影响(2015·高考江苏卷)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满分秘籍]扣题眼: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析错点: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这些变化与主动选择作物品种无关;“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全凭”的说法是以-7-偏概全。【答案试解】B2.命题点:唐代土地制度的影响(2017·高考全国卷Ⅲ,T26)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满分秘籍]扣题眼:紧扣题干材料,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数量的户数及比例情况,解读出数字比例“74.1%”的户数占多数,理解这种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析错点:土地特别多和特别少的比例较小;唐代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题干为唐代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答案试解】A【预测演练】1.(命题点:南北朝经济发展的特点)对比图一、图二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南北朝时期()A.经济发展速度更快B.北方农耕经济萎缩C.农耕技术有所退步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解析:选B。根据图片可知,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比汉武帝时期的南移很多,说明此-8-时北方很多的耕地变成了牧区,即北方农耕经济萎缩,故选B项;农牧分界线的变化与经济发展速度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农耕技术包括耕作工具、耕作方式和灌溉工具等,图示信息不能体现农业的耕作技术是否退步,排除C项;由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无法看出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排除D项。2.(命题点:国家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宋初这一政策()A.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解析:选B。根据材料“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业”可知,宋初限制人口流动、令操旧业,这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故选B项;宋太祖的诏令,针对的是“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排除A项;程朱理学的兴起晚于宋太祖在位年份,排除C项;宋太祖的诏令,解决的是唐末以来,“天下户口,流亡过半”的问题,排除D项。中国古代的土地经营方式【真题典例】1.命题点:土地制度的演变(2019·高考江苏卷)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满分秘籍]扣题眼:抓住材料关键语句“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结合所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