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这种情况表明()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渐仿洋装显细腰”,由此判断民间服饰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B。题干材料看不出西方服饰是否“开始”传入中国,A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看出“等级观念”“普遍取代”,C、D两项错误。答案:B2.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A.断发易服B.婚丧仪式简化C.穿着洋装D.白话文风行解析:辛亥革命时期断发易服具有了革命色彩,故选A。婚丧仪式的简化没有反清革命色彩,B项错误;穿着洋装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C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白话文并没有盛行,D项错误。答案:A3.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解析:辛亥革命前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故选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A项错误;题干只提及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但不能由此推出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B项错误;材料谈及的只是中国一些城市开始实行新式婚礼,但在中国广大-2-农村地区传统婚俗依然存在,C项错误。答案:D4.《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解析:由材料信息“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答案:A5.20世纪末,中国的传统服饰连同印花棉布、古典丝绸又在国际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时装“中国风”的出现反映了()①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②经济全球化的加强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④服饰深受政治生活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时间信息“20世纪末”,这一时期中国综合实力提升、经济全球化加强,中国的传统服饰在国际舞台的活跃,体现归真返璞的文化现象,同时由于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提升,中国的文化对国际社会产生极大的辐射作用。由此分析,A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旧式婚姻情况新式婚姻情况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3.会亲(即订婚)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1.自由恋爱2.订婚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3-“恭迎娶”)6.过妆(送嫁妆)7.娶亲8.回门材料二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三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2)根据材料二、三,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家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答案:(1)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由烦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2)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新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基础巩固1.服饰是一种记忆,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从图一到图二的变迁记录了近代中国()A.从传统、封闭走向现代、开放B.从逐步沉沦到民族独立C.从文化浅显走向富有文化内涵D.从审美单一到个性鲜明解析:图一为清朝的长袍马褂,图二为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中山装和西装,其中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从图一到图二是从传统到开放的表现,故选A。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未完成,民族独立也并未实现,B项错误;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4-统文化的象征,并非是浅显的,C项错误;中山装和西装是向西方学习的表现,并非是个性鲜明,D项错误。答案:A2.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解析:材料反映了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西餐馆的开设和《大公报》上西餐的广告,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了西方的元素,故选A。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西餐馆的开设不能代表中国普通百姓家,B项错误;“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材料没有涉及,C项错误;西餐馆的广告不能说明“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D项错误。答案:A3.历史文物反映着历史变迁。下面两图“报时”方式的变化较能反映出()A.生活方式的变化B.思想观念的变化C.政治制度的变化D.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解析:“报时”方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间观念的变化,但更多体现的是生活方式上的变化,由“晨钟暮鼓”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变化,故选A,排除B。通过“报时”方式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政治制度的变化,C项错误;西安钟鼓楼看不出殖民地化程度,D项错误。答案:A4.民国政府定新年为元旦后,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这反映了()A.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B.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C.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惯性-5-D.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推广解析:从材料中百姓习俗没有随着政策改变,可知传统观念仍然强大顽固,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民国确定新的节日和历法,但没有得到百姓的认可采用,故“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百姓没有接受新的习俗,故“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从“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可知西方节日没有得到推广,D项错误。答案:C5.下面这组图片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趋势是()A.全盘西化B.尊重传统C.中西合璧D.文明冲突解析:图片一体现建筑出现西化倾向;图片二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图片三中婚纱照上的男子穿的长袍马褂属于中式传统服装,女子穿的礼服属于西式服装,该婚纱照体现的是中西合璧。故选C。答案:C6.衣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是在()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B.全面建设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人们的服饰总是与时代相联系着并体现时代的特征。“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统治着社会,人们穿的是整齐划一的军装和色彩单调的干部服,故选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山装盛行,A项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们追求工装,B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大变,服饰也出现了多彩、多元的特点,D项错误。答案:C能力提升7.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击”“谓(自来水)饮之有毒,相诫不用”。这表明近代上海()A.战乱频仍民生多艰B.城市设施完善C.工业文明曾遇阻力D.市民善于学习西方-6-解析:材料中市民的恐惧来源于新事物而非战争,故A项错误;仅以电灯和自来水等不能推导出城市设施完善,故B项错误;电灯和自来水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遭到了近代上海市民的疑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上海市民对西方文明的疑惧而非善于学习西方,故D项错误。答案:C8.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材料反映出()A.国民政府推动习俗西化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解析:题干表明了民国成立后人们开始要求妇女解放,材料没有涉及国民政府推动习俗西化,故A项错误;民国初年妇女解放是受西方的影响,但国人还没有普遍接受西式生活,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是指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和投资额显著增加,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妇女解放是受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的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9.在新浪网读书栏目热载小说《重生之生在农村》的第六章中,作者记述道:“1960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了近两年的5元钱交给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点猪肉补补身子,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5元钱也始终花不出去,结果外婆在月子里没吃上一片肉。”导致当时“外婆”没吃上肉的最主要原因是()A.物资匮乏,没有猪肉B.肉类专营,不准买卖C.工业优先,忽视农业D.计划经济,生活受限解析:材料中“5元钱也始终花不出去”反映的现象是物资供应严重不足,人民的生活用品受到政府的限制,由政府计划供应,故选D。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物资匮乏,猪肉很少、难买,并不是没有猪肉,A项错误;由材料“1960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了近两年的5元钱交给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点猪肉补补身子,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可知是允许买卖,只是由于产品有限供应不足,不是不准买卖,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政府对工业和农业的政策问题;C项错误。答案:D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7-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说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说明与改革开放有关,故选C。材料中体现不出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名变更,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各地旅游、特色产品发展,而不是“左”倾思潮死灰复燃,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家风文化反映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出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培养孩子树立国家思想,树立自尊、自由、自治、讲权利、讲义务等新的思想道德观念有人曾问梁思礼先生:你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得很肯定:“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梁思礼还曾说过,梁启超对他的最大影响就是爱国主义思想和忧国忧民。正是因为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使我牢固地树立了国家必须强盛的观念,这百余年来我们受到的欺负使我感到我们一定要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梁思礼(1924.8.24—2016.4.14),梁启超的第五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