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解析:材料中“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说明西周也沿用了商代的内服制度,体现了西周对商代制度的继承,从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这体现了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体现了西周有继承商代内服制的内容,故废除商代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受封诸侯在封地有很大的独立性,故没有实现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项;分封制实行层层分封,给予诸侯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故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答案:B2.[2019·清华大学诊断性测试]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C.商人地位不断提高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王室设置机构管理王室商业,唐宋时期,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均体现了对商业管理的重视,故选A项;工商皆本思想是在明清时期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商人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是加强对商业管理,并未说明是对外贸易空前发达,排除D项。答案:A3.[2019·四川成都二模]下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2-A.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B.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C.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D.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解析:据材料“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可知将自然现象与国家兴衰结合起来,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B项;该蜀锦在新疆发现,未涉及到国外其他地区,无法证实西传,排除A项;据材料“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可知无法得知蜀锦的制作过程,只能是蜀锦工艺高超,排除C项;依所学,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而非东汉时期,排除D项。答案:B4.[2019·江西联考]《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C.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与材料中“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相符,故选A项;反映人民的利益,与材料中“明君制民之产”不符,本质上反映了君主利益,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劝诫君主要实行仁政,而不是要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C项;事实上有利于小农经济,但与材料中主张“旨在”不符,排除D项。答案:A5.[2019·山东济宁一模]《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3-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解析:题干述及了“邯郸郭纵”“卓氏之先”“鲁人……曹邴氏”三个人物通过冶铁发财致富,说明在战国时期,冶铁业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生产部门,故选B项;题干没有述及冶铁用于农业生产及对农业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虽然谈及三个人物通过冶铁发财致富,但没有述及其出身及地位,排除C项;也没有论及其对于政权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B6.[2019·北京石景山区一模]“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解析:材料的引文是庄子的原话,结合所学可知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道家,故选A项;墨家也主张薄葬,但和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无关,排除B项;先秦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和民本,讲究“入世”,排除C项;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答案:A7.[2019·济宁模拟]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A.廷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B.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D.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解析:题干未提及廷议制,且应该是皇权而非王权,故A项错误;君主权威源于皇帝制度,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可以推知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宗庙对皇权的作用,而非宗庙祭祀这一形式,故D项错误。答案:C8.[2019·福建质检]汉初,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范围。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A.迅速形成地方割据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C.实现中央垂直管理D.尊重各地原有传统-4-解析:据材料“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大致相当于秦国范围”可知郡国并行制尊重各地原有传统,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强调尊重各地原有传统,而不是说形成地方割据,排除A项;汉初郡国并行制促进了各郡国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被分封的诸侯王在封国内独揽大权,郡县制才是中央垂直管理,排除C项。答案:D9.[2019·安徽合肥一模]《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这一情况说明当时()A.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B.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解析:题干中“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可知出身大多是名门大族,故选B项;察举制初期有效选拔人才,A项表述不合史实,且贵族中也不乏才干优秀者,排除A项;贵族政治在秦朝被官僚政治取代,排除C项;材料中孝廉反映的察举制看不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答案:B10.[2019·新疆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说明()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孝道向忠君观念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强调孝道,说明汉代儒家的正统地位确立,故选D项;“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排除A项;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与材料表达信息无关,排除C项。答案:D11.[2019·广西桂林一模]1926年,王国维先生作《桐乡徐氏印谱序》指出,近代出土的兵器、陶器、玺印、货币等古物上的六国文字(见下图),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这实际是那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这反映出()-5-A.小篆是战国时期各国通用文字B.战国文字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C.夏商周历史都有传世文献可证D.战乱导致了部分区域文明消失解析:由材料中六国文字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属于当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说明战国文字还未统一,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六国通用文字是当时当地的文字,并非小篆,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六国文字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未说明夏商周的历史是否有传世文献,且根据史学常识可知夏商周历史未有传世文献考证,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六国文字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未说明部分区域文明的消失,排除D项。答案:B12.[2019·湖南郴州一模]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解析:材料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宁夏石嘴山三中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6-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秦汉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趋势。(1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知,此处“周人统治的机制”为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制度的积极作用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君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到秦汉,分封制下贵族世卿世禄的局面终结,官僚制兴起,郡县制确立,皇帝制度确立。第二小问应分析说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趋势。答案:(1)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贵族的团结;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9分)(2)变化: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确立。趋势:打破贵族对权力的垄断;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6分)14.[2019·长春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说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而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迈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