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社会条件(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经济上①人民政府领导开展□01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②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02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2.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03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概念阐释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3.“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04重工业。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05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②建立起□06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07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2)方式-2-①农业:组织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08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09公私合营的高潮。(3)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1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4)局限: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特别提醒1.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形成的土地所有制的不同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2.1949~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过渡性”的主要表现(1)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经济基础。(2)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思维点拨“一五”计划主要在东北地区开展的原因东北矿产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工业基础好;距离苏联近,易于接受援助。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步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召开①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②内容-3-③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探索失误(1)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党产生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2)表现:1958年“□04大跃进”运动和□05人民公社化运动。(3)危害: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06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十年建设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07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方面:新修铁路约八千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08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3)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特别提醒“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4-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经济混乱(1)原因:“文化大革命”爆发,掀起“□01全面夺权”狂潮。(2)表现①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②全国□02交通运输阻塞,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停产。③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④□03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局部整顿(1)周恩来的调整:□04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各种规章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国民经济有了起色。(2)邓小平整顿:□05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进行了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开始了恢复和发展。3.影响(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易错提醒“文化大革命”不等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材料探究]材料一-5-材料二1953年鄂、湘、赣3省10乡农户(贫农)人均收入比较(单位:折合稻谷市斤)注:互助组是指农民自愿互利、互换人工或畜力、共同劳动的集体劳动组织(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五”计划在行业发展和地区分布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农民采取了哪些生产组织形式?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生产组织形式中哪种效果最好?为什么?(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在“过渡”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6-提示:(1)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增强国防的需要;受苏联影响。②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原因: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主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2)生产组织形式:个体生产形式、互助组生产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形式效果最好。原因: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有利于集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弥补了个体生产形式的不足和缺陷。(3)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要点归纳]全面认识“一五”计划(1)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④渐进性和长期性。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3)成因①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发展。②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③苏联经验:苏联五年计划同样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④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经验教训[材料探究]材料一大会(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刘少奇的政治报告,不仅系统地论述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中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而且进一步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战略问题。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的决定性的胜利。——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7-材料二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材料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八大认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主要矛盾?(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以这两个事件为代表的经济建设失误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提示:(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方法:发展生产力。(2)事件:“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1959~1961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要点归纳]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探索失误的原因及教训(1)原因①客观原因:人们对错综复杂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及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②主观原因a.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b.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c.毛泽东晚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遭到严重破坏。d.没有正确处理“左”倾、右倾错误的关系。长期以来,注意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人们在心理上认为越“左”越革命,从而造成了“左”倾错误-8-的恶性发展,多数人的失误都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e.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阶段。(2)教训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中国的具体实际。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③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④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综合平衡。⑤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⑥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之就会造成失误甚至遭受挫折。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邓子恢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结束,已经成功;现在进入社会主义,已经开始走向社会主义,但又还没有达到。”这就是()A.农业合作化时期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C.过渡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结束……已经开始走向社会主义,但又还没有达到”可知,当时的中国正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故选C项。2.“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大组变做合作社”可知,歌谣反映的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互助组和合作社,故选C项;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3.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9-上表中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大跃进”运动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答案A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56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据了主导,这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有关。故A项正确。4.如图是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上面有“社社亩产万斤粮,人人共庆丰收年”等标语,它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B.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C.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D.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宣传画和“社社亩产万斤粮,人人共庆丰收年”等标语,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看出,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是典型的浮夸现象,不是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的反映,是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故选D项。5.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有过短暂的恢复和发展,其原因是()-10-A.粉碎“四人帮”集团B.主要领导人的“两个凡是”C.粉碎林彪集团D.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答案D解析粉碎“四人帮”集团是在1976年,故A项错误;“两个凡是”本质是对“左”倾错误的坚持,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是在1971年,故C项错误;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