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时加餐拔高练|课后加餐练|1.《竹枝词·京华咏俗》写道:“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这种情况表明()A.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B.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C.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D.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解析:选B由题干关键信息“渐仿洋装”可看出,中国服饰的变化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故选B项。2.自19世纪中叶以来,啤酒、汽水、奶茶、蛋糕以及各类西式快餐,渐渐受到了中国人的青睐,同时也加快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这实际上反映了()A.西餐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外部原因D.中西合璧是近代饮食的突出特点解析:选C随着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材料实际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外部原因,故C项正确。3.下图为1872年《申报》刊登的一则图文广告(成衣机器出售)。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新式广告促进社会价值观更新B.西方文明助推社会生活变化C.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近代中国服装业已经西方化解析:选B材料体现不出社会价值观的更新,故A项错误;成衣机器出售反映出西方2的缝纫机在中国市场上开始流通,这说明西方文明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且材料体现不出耕织分离,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服装业还未实现西方化,故D项错误。4.歌曲《文明结婚歌》唱道:“吾祖国,改良婚礼,社会进文明;莫再说,男尊女卑,同是新国民。”歌词描绘的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A.鸦片战争时期B.中华民国初期C.“大跃进”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改良婚礼”“男女同是新国民”等信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最早”分析,可知是民国时期倡导文明婚礼,男女平等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5.中国古代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B.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C.社会生活日趋现代时尚D.封建正统思想已经瓦解解析:选B由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说明在中国近代革命及思想解放过程中同样注重女性力量,反映了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故B项正确;1915年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才推动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排除;材料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只能说明对女性的重视,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现代时尚,故C项排除;1915年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儒家思想,之后,逐渐地才使封建正统思想瓦解,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6.1919年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对材料理解比较全面的是()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B.民主法治,深入人心C.妇女解放,潮流涌动D.社会观念,碰撞转型解析:选D材料既反映了女子思想的解放,也可以看出旧的婚姻观习俗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7.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僻居四川的成都也大致相同:“社交男女要公开,才把平权博得来;若问社交何处所,维新茶社大家挨(维新茶社男女可以杂坐)。”这反映出当时()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3B.各地风俗趋向一致C.民主思想广泛传播D.娱乐场所繁荣兴盛解析:选A根据材料“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女人的行为从受到限制到可以男女杂处合坐,体现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女性地位的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部分地区,各地风俗趋向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排除;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娱乐场所繁荣兴盛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女性地位的提高,故D项排除。8.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A.衣冠之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解析:选A由题干表明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各阶层都追求,也不是强调个性自由,也没有体现出中山装的特征,故排除B、C、D三项。9.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B.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解析:选C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所涵盖内容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体育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方位的变化,故C项正确。10.近期,在“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的调查中,下面调查结果说明()问卷提问结果前三位现代女人的嫁妆流行啥?1.房子:最奢侈的嫁妆2.车子:最受宠的嫁妆3.票子:最实用的嫁妆A.社会进步,旧风俗观荡然无存B.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C.体现改革,市场理念影响婚俗4D.社会转型,女性政治地位提高解析:选B由调查结果前三位看,现代“嫁妆”档次很高,有房子、车子,还有票子。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嫁妆的实用性,将嫁妆与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密切联系,故选B项;送“嫁妆”本身就受传统婚俗观的影响,而且送“嫁妆”不属于商业行为,材料也无法反映女性的政治地位情况,故排除A、C、D三项。11.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材料二: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样式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材料三: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邹韬奋《经历》(1)据材料一指出服饰象征意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三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存在着哪些制约其流行的因素?(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解析:第(1)问,“变化”主要根据材料中“不遵规制”“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等信息分析概括;“原因”主要结合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史实分析。第(2)问,由材料中“民国后的社会舆论”等信息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由材料中“保护民族工业”“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等信息概括制约流行的因素。第(3)问,材料中“不遵规制”“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等信息主要反映出等级化到平民化,西装的流行反映出“西化”的趋势。答案:(1)变化:服饰逐渐从身份的象征变成了财富的象征。原因:西方文明的冲击;社会经济的发展。(2)原因:民国政府的推动;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或舆论。因素:保护民族工业的愿望;经济条件的制约。5(3)趋势:从等级化到平民化;明显“西化”。|课后拔高练|1.(2018·海南卷)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选D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2.(2017·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选B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可知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改良社会风俗已经成为国民共识,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广告宣传而已,谈不上推进文明,况且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文明的推进有待于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广告的作用十分有限,故D项错误。3.(2017·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6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4.(2016·海南卷)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解析:选D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一味追求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早就丧失了当初的活力,故A项错误;由“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可知其同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项错误;新学之人认为发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新旧学的根本区别在教育的内容上,故C项错误;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