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模块1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汉代(1)西汉初年:三公九卿制。西汉王朝,基本上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2)汉武帝时:内朝和外朝。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权力,开始重用宫廷内的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逐渐形成内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了外朝。(3)东汉时:光武帝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三公虽然继续存在,但也逐渐成为虚衔。[教材拓展]“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全国政务的决策、审议和执行历史意义既可集思广益,又便于限制相权;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宋元二府制宋元形成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枢密院主管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2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西汉(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2)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2.唐朝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3.元朝——推行行省制度(1)辖制:大都(今北京)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其他区域均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理。(2)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1.背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世官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高下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2.含义:采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3.演变(1)隋文帝下令用报名考试选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2)唐太宗更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3)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4.作用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3[教材拓展]古代中国的监察和谏议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史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4[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2)根据史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抓核心语句是解读史料的关键。关键信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颁布律令”反映了汉武帝时期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史料二同样注意抓核心关键句解读。史料二中“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作用。[试答](1)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3)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规律(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低下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探究2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史料一(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5[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进步性。[解读](1)史料一抓住史料中省略号前后的内容,注意其中的朝代信息。(2)史料二抓住“论难往来,各逞意气”这一重要信息,它说明唐朝中书、门下两省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意气用事、相互刁难的现象,而唐太宗设立政事堂就解决了这一弊病。[试答](1)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2)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加强皇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以唯物史观看待科举制的影响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根据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可得出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根据材料“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可得出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根6据材料“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可得出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答案:示例一: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示例二: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示例三: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时代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才能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才学发展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7趋势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汉高祖吸取秦始皇时形成“内重外轻”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汉武帝时又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至汉平帝时基本达到了“内外相制”的境地;但到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些变化说明()A.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中央与地方要适度分权D.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C[“内”指中央集权,“外”指地方分权,“内重外轻”“外重内轻”都可能导致亡国,所以要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分权,故选C项。]2.(2019·苏州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B[材料体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门下省的审议权并没有被削弱,排除A项;三省分工体现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3.(2019·济南一模)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A.谏议制度的完善B.部院间矛盾尖锐C.中央集权的加强D.重视权力的制衡D[根据材料“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可知宋代枢密院与兵部都拥有军权,二者相互牵制,说明宋代重视权力的制衡,故选D项;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决定提出意见,题干未涉及谏议制度的完善,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