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提升(一)中国古代史一、提纲挈领体系建构-2-二、前后贯通专题总结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1)演变历程①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时期萌芽,秦汉时期正式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2)演变特点①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②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③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④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⑤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⑥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王朝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和演变趋势3.古代中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宰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3-(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官吏的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监察区等。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原因及其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1)实行原因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家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吸取分封制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④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2)历史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3)社会影响: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政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长期的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经济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封建社会后期,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思想文化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5.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要点提纲史实阐释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中央集权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4-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其主要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听从于皇帝,从而赋予了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思想专制统治者通过思想控制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和奴役,思想控制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统治的辅助手段6.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3)经济重心:经历了南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4)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7.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的科技条件。(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8.中国古代的几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特点阶段形式特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国家经营,用于封赏和授田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经营,来源广泛,土地兼并是最主要的来源和扩大途径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君主土地私有制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收入归君主私人开支国有土地制(均田制)国家掌握的无主的可再分配土地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5-(1)从城市功能上,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10.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1)农业方面①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②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2)手工业方面①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②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3)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①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②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③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④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⑤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开明政策,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多彩。⑥国家的统一和民族交融,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⑦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特点①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②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工程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6-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③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12.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鲜明的时代特征(1)先秦: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处于萌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孔子编《诗经》作为德行教化的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汉赋华丽的辞藻表现出气势恢宏的时代特色。(3)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华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追求个性的文人画兴起;书法逐渐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4)隋唐: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交融、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社会的需要,盛唐的诗、书法、绘画都体现了这一特征。中唐以后,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统治的作品。(5)宋元:北宋崇文抑武,随着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如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年画、话本和词的兴起。南宋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作家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仕进艰难,转向杂剧创作,促使杂剧繁荣。(6)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了很多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描写日常生活、人情世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造就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