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检测(三) 北师大版必修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检测(三)(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针对下表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人均产量(1950年)中国美国印度钢产量2.37kg538.3kg4kg发电量2.76kw·h2949kw·h10.9kw·hA.实行三大改造B.优先发展重工业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开展“大跃进”运动解析:选B。从图表可知中国的人均钢产量和发电量低于美国和印度,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故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选B。三大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图表信息不符,A项错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应对资本主义阵营敌视中国的措施,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出现于1958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时期,不是解决材料现象的相应措施,D项错误。2.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解析:选A。本题考点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建设道路的实践,注意题干中提到“一五”计划和重工业“集中在东北”这些信息。由于“一五”计划是在苏联帮助下进行的,而此时苏联的经济政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就出现了题干中提到的情况。B项不是重点发展东北的必要条件,“一五”计划进行的时候,抗美援朝已经结束,而此时中日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化。3.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A.所有制形式发生重大变化B.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C.民主革命实现完全胜利D.“一五”计划的任务提前完成-2-解析:选A。三大改造是针对所有制形式进行的,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表明我国的所有制形式发生重大变化,故选A。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应为1953年,时间不符,B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民主革命实现完全胜利,C项错误;1957年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提前超额完成,D项错误。4.毛泽东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此会议()A.通过了《共同纲领》文件B.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D.确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解析:选D。材料中“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表明是1956年。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选D。5.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解析:选D。四个选项均始于出现峰值的1958年,A、B、C三项均属于宏观政策,一方面不构成直接原因,另一方面与能耗关系不大。“大跃进”以大炼钢铁、高指标为标志,直接导致“单位GDP能耗”达到峰值,故选D。6.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3-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解析:选A。本题考点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960年正是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上物资严重短缺,市场供应紧张,由此可见此时中央压缩公用经费中商品支出,直接意图是减轻市场供应压力。7.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介绍信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1963年1月10日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解析:选B。本题考点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综合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从“通用粮票”“1963年”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8.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是“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以人为本”,开辟了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境界。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破坏及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失衡,党和政府采取的最具“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措施是()A.粉碎“四人帮”B.实行改革开放C.恢复高考制度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B。促进社会各方面发展是“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核心,四个备选项中,改革开放是发展最得力的措施,故答案为B。9.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年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一年26.633.141.3第二年27.234.338.5第三年28.836.734.5A.1949-1951年B.1953-1955年C.1958-1960年D.1979-1981年-4-解析:选D。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农业、工业比重在逐年趋向合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78年学习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优化农业、工业比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10.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解析:选D。个体工商业属于私营经济,改革开放后允许它的发展说明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D项正确;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没有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因此A、B、C三项错误。11.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C。企业厂长经理发出“松绑”的呼声,说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受现有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无法调动企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松绑”的实质是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行公私合营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表现,因此排除A项;1984年实行的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因此排除B项;当时正处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不可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因此正确答案为C。12.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表现在()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D.具有特别的行政权力解析:选A。解题的关键是从“特区”概念的内涵入手。“特区”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它打破了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区”就“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它在政治上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央政府完全行使主权的地区。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5-材料一这次写的五年计划的主要点……首先集中力量研究今后五年中新办工厂,是为了七八月间可以向苏联提出一个五年中供我装备的要求。——1952年陈云就“一五”计划草案致信毛泽东“苏联专家搞的表太复杂,不能完全照办,必须和我们的现状结合起来。中国是农业国,不可能把每家有几个鸡、几头猪都统计起来。中国开始建设时,计划的线条是粗的,将来由粗到细。”“而研究合理的比例关系,决不能只依靠书本,生搬硬套,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过去的经验中去寻找。”——《陈云文选》材料二1962年5月7日-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讨论中央财经小组提出的《关于讨论一九六二年调整计划的报告》。会议作出全面贯彻执行“八字方针”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的重大决策,要求切实地按照农、轻、重次序对国民经济进行综合平衡。(1)材料一中“向苏联提出一个五年中供我装备的要求”表明“一五”计划的编制需要征得苏联指导和援助,试结合当时中国有关经济状况说明其原因。(10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我党制定路线和决策时有何值得肯定之处?(10分)(3)有研究者把材料二中三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实践概述为“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好心办坏事的结局”,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有益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是什么?(6分)解析(1)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方面思考;(2)围绕路线和决策的积极意义方面归纳;(3)从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处理好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关系等方面归纳。答案(1)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力量、管理水平极其低下,只有征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帮助和援助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2)①材料一:审时度势寻求援助;自力更生、不盲目教条搬用他国经验。②材料二: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能够发现并纠正自身的不足与失误。(3)启示:经济建设应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不可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不能脱离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人为变革生产关系。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6-材料二观察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12分)(2)材料二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GDP增长率的发展变化,1957年、1984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了三个峰值,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14分)解析(1)紧扣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答。(2)结合曲线图,联系所学知识解答。答案(1)第一次由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①1957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②1984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已经初见成效。③1993年:中共十四大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