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依据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儒学发展历程,了解“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过程。理解并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并比较其异同。认识宋明理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深远影响。理学的产生1.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到唐宋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原本具有正统地位的儒学遭遇了危机。(2)官僚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斗争不断,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3)面对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4)官僚地主集团反对王安石变法,理学作为他们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便应运而生。2.概念: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2.伦理观:“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都是天生的道理。3.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4.道德修养:主张“克己复礼”“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封建纲常。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思想主张(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理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2)为了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最终目的,把“天理”和-2-“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2.影响(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尊崇为“大贤”,地位仅次于孔孟。(2)朱熹的理学还跨出国门,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1.心学的形成: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2.心学的集大成者(1)王阳明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命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2)王阳明借鉴佛教思想,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的途径,达到“致良知”。3.心学的流行(1)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要人们接受客观外界的“天理”。(2)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要人们恢复内心固有的“天理”。(3)王阳明的主张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心学很快流行起来。【易错提醒】1.三教合一并不是三教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3.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中。4.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非独立于儒学之外的新的哲学流派;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也并非独立于理学之外的新哲学。【轻巧识记】1.宋明理学-3-2.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程朱理学1.程朱理学的共同点史料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①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二程遗书》“②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子语类》①说明天理随着自然界的产生而产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②说明朱熹的思想属于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在对理的认识上,二程与朱熹有何共同点?提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2.程朱的思想主张及进步作用史料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如①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②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①说明朱熹认为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同样属于天理的范畴。-4-②属于典型的“格物致知”思想。(1)据史料分析在伦理观上,朱熹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有何积极性?(2)据史料分析在认识论上,二程、朱熹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有何进步作用?提示(1)主张:“三纲五常”即为天理。目的: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积极性: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2)主张:“格物致知”。进步作用:对于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形成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比较二程和朱熹的主张二程朱熹宇宙观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伦理观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继承了“格物致知”的思想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1.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的不同史料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①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②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①指“程朱”主张穷究事物原理。②指王阳明更强调内心的自省。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有何不同?有本质的区别吗?提示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2.朱熹与王阳明思想的不同及相互关系-5-史料“①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②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①“格,至也。物,犹事也”指要和事物加以接触,认识事物。②“良知”是指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与王阳明有何不同?(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关系如何。提示(1)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明道德之善。王阳明主张“致良知”,通过内心自省,恢复良知本性。(2)二者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是宋明理学发展的两个阶段;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和升华;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异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理在心中体验方法格物致知反省内心、致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同内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思想实质都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1)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一、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1.理学家们吸收佛、道思想,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哲学思维考察人伦物理,补孔孟所未备,把儒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2.理学对儒家学说的集大成作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融汇了历代学者对儒学的研究成果。3.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创见,使儒家思想正本清源。-6-(1)宋明理学达到了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新水平。(2)它提出的范畴、命题以及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3)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4)这个学派是同政治密切联系的,是以治国安民、经世致用、稳定社会、协调关系、完善人的德性为最终目的的。4.理学强调个人修养,比如“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今社会有一定道德启示作用。【对点演练】1.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A。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故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故答案选A。二、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积极性(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进步性。(2)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局限性(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3)心学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的风气。【对点演练】2.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说:“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很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推动这种成就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B.把握“理”的方法主要是“格物致知”-7-C.“存天理,灭人欲”D.“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解析:选A。本题需抓住关键句“程朱理学把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A符合材料主旨。B、C无法体现材料中说法。D属于陆王心学,明显错误。1.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宋明理学》时编写的知识提纲,在①处填写正确的是()A.“反省内心”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解析:选C。“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代表思想,故选C项。A、B、D三项都是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皆排除。2.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解析:选D。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知”与“行”的关系,故选D项。A项是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排除;B、C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均排除。3.“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这一主张来自于()A.道家学派B.佛教禅宗C.朱熹理学D.陆九渊心学解析:选D。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这种想法这种道理,我本来就具有,就是人们所说的世间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具备,以前的圣贤在我想到的那些与他们相同的道理之前就先想到而已”。这属于心学主张,故选D项。4.“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语出一位著名思想家。他生活在()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解析:选C。由材料中“知行合一”可以判断出这位思想家为王阳明,明朝人,故C项符合题意。5.“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这首古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思想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C.朱熹的理学思想D.王阳明的心学思想-8-解析:选D。材料体现克服私欲,通过“良知”实现“人心依旧乐”,可见这属于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故D项正确,其余各项均与材料不符。6.三国名将关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为忠义的化身,享受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的奉祀。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A.关羽的忠勇B.理学的推崇C.人民的爱戴D.经济的发展解析:选B。宋代理学兴起,强调纲常礼教、忠孝节义,关羽成为忠义化身并受奉祀,B项正确。三国时期的关羽,其地位在北宋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