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自主学习夯基固本]一、三元里抗英1.背景:英国发动□1鸦片战争,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承担起反侵略重任。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掠的英国侵略军,并随后两度包围四方炮台。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2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边疆危机出现:俄英侵略新疆。2.左宗棠收复新疆(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2)1876年,左宗棠西征,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收复□1新疆大部分领土。(3)1877年,消灭□2阿古柏主力,攻克喀什噶尔。(4)1878年,收复除□3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3.中俄《改订条约》:1881年,中俄签订《□4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4.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1)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日舰队在黄海遭遇。(2)概况:黄海海战中,以丁汝昌、刘步蟾、□1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等为代表的广大将士奋勇杀敌,北洋水师损失较大,但□2主力尚存。但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避战自保”。(3)结果:□3威海卫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反割台斗争(1)背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4马关条约》,割台湾及□5澎湖列岛给日本。(2)杰出人物:邱逢甲、徐骧、□6刘永福。-2-(3)结果:因缺乏清政府的支持,□71895年10月,台湾沦陷。四、义和团反帝运动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过(1)兴起:义和团是□1山东、□2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2)转移:1899年底,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并向京津地区发展。(3)顶峰:1900年,在落垡、廊坊围攻八国联军;包围□3东交民巷和□4西什库教堂;清政府对外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了顶峰。3.结果:在□5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4.意义(1)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6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2)义和团战士的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巧点妙拨云开日出][误区警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彰显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民族意识尚未真正萌发。[微题助学1]材料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左宗棠思考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中国是如何“坚忍而求胜”的?提示左宗棠军事上的胜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外交谈判;曾纪泽为维护主权和国家利益在谈判中据理力争;中俄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特别提醒]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①清朝统治的腐败。②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妥协退让,致使中国在战争中被动挨打,一败再败。③清军装备落后。④不少官兵临阵脱逃。[微题助学2]材料清末台湾诗人邱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思考“往事惊心泪欲潸”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史实?作者以“春愁”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提示史实: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感情: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和爱国之情。1.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到黄海海战、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再到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一直没有停-3-止过。2.中国军民英勇抵御外敌,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3.由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以及资本主义列强的强大,尽管中国军民英勇抵抗,但斗争结果多以失败而结束。知识点近代前期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的特点[材料探究]材料一逆夷在三元里一带,恣其淫掠,人人为之发指。予连日与杨汝正劝谕数十乡,激以忠义,怵以利害,于是乡民怦怦欲战。——《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材料二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材料三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从材料一分析,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体现了什么特点?(2)材料二中“大将”是谁?该诗颂扬了他的什么事迹?(3)义和团提出了什么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1)并非盲目举事,而是经过了一定的宣传发动。(2)左宗棠。收复新疆。(3)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引起人民不满。[要点归纳]近代前期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的特点-4-1.发生在中外民族战争中或之后,斗争阶层呈现多样性。既有爱国官兵组织的军事斗争,也有民众自发的反抗行为。2.缺乏正确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3.斗争英勇顽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等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坚决御侮的爱国主义精神。4.中国民众的斗争往往呈自发性、分散性和落后性,无法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后胜利。[跟踪训练]1.下列关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中国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B.斗争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C.斗争最终未能阻止英军的侵略活动D.是中国人民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答案D解析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并没有组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知识点义和团运动[材料探究]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材料二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1)据材料一,归纳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你怎样认识?(3)据材料三,概括义和团运动最大的意义是什么。提示:(1)原因: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实行卖国投降的政策。(2)问题:义和团盲目排外,抵制外来事物。认识: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体现了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精神;但盲目抵制西方先进文明,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要点归纳]-5-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1)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2)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2.局限性(1)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2)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跟踪训练]2.下图为一张西方漫画明信片——让中国巨人四分五裂。下列诗句与此事件相关的是()A.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B.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C.三元里前声若雷……乡民合力强徒催D.倭人竟割台湾去……万众一心谁敢侮答案B解析图片反映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B项反映的是“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故B项正确;A、D两项反映的是黄海海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勇壮举和《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期间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与题意无关,排除。1.下图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碑,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6-A.发生在中法战争期间B.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C.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D.属于自发的武装斗争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故选D项。2.19世纪七八十年代,先通过军事斗争消灭了阿古柏主力,又通过外交斗争收回了伊犁的两个重要人物是()A.李鸿章曾纪泽B.曾国藩左宗棠C.左宗棠曾纪泽D.丁汝昌李鸿章答案C解析“消灭了阿古柏主力”的重要人物是左宗棠,“收回了伊犁”的重要人物是曾纪泽,故选C项。3.“战斗开始不久,旗舰由于下水12年,久已失修,舰桥被突然开火的大炮震塌,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投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整个舰队就失去了指挥……”针对材料所描述的战况,下列相关叙述最准确的是()A.该战役结束后,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B.此次战役我方主力丧失殆尽C.该战役结束后,日军乘机抢占了朝鲜全境D.此次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答案A解析材料中提到的战役是黄海海战,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要求避战保船。日军围攻威海卫,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控制了黄海的制海权。由此可知B、C、D三项不正确,A项符合史实。4.“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志士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A.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B.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答案A解析从诗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作者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故选A项。B项与题干内-7-容无关,排除;诗歌内容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山河被割裂的伤感和无力,排除C项;诗中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没有提及,排除D项。5.“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仨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山东地区富有革命传统B.清朝的腐朽统治C.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D.贪官恶霸横行乡里答案C解析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导致的,故选C项。6.侵略与反侵略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屈服。材料二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1)列举1840年到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2)材料二中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3)分析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的主要原因。答案(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2)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杀敌。(3)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或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列举出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的事迹。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东沟”“致远”可判断是黄海海战。第(3)问,结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分析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