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基础巩固1.下列两幅图分别反映的是“商鞅舌战”和“徙木立信”的故事。他们说明()A.改革成功离不开正确的策略B.改革者重视发展农业C.改革内容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D.改革结果推动历史发展答案A解析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商鞅进行变法之前,目的是扫除变法的障碍并赢得更广泛的支持,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与题目事件无关。2.下列不属于商鞅变法的机遇和条件的是()A.贵族势力弱,变法阻力小B.孝公参与诸侯争霸的欲望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D.中原士人积极游说各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背景。秦国相对于东方六国较为落后,因此分封礼乐制度的影响力较小,守旧势力也相对较弱,使变法比较容易开展,故A项正确;秦人尚武精神和士人的积极游说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改革的进行,C、D两项正确。秦孝公所处的战国时期,诸侯间进行的是兼并战争,目标是完成统一,建立统一帝国,因此秦孝公并不是“争霸”的目的,故B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3.如图中所示的文物可以用于佐证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2-A.“明尊卑爵秩等级”B.“集小乡邑聚为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D.“平斗桶权衡丈尺”答案D解析图片所示是商鞅变法时统一的量器,提示的是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这一措施,因此对应的应为D项。A项对应的为军功爵制度;B项对应的为废分封,行县制;C项对应的为废除井田制。4.“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C.没落贵族D.富裕农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大意为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这里的“人”希望惠王惩办商鞅,必然是在变法中丧失利益之人,因此C项符合题意。5.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商鞅只得黯然离去。这则故事说明()A.变法最终失败B.法治代替人治C.民众厌恶商鞅D.变法深入贯彻答案D解析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但商鞅变法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即使在偏远的旅店,店主依然遵循商鞅新法,可见变法深入人心。因此D项正确。综合应用6.(2015·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3-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解析第一小问,依据“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等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从新兴地主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商鞅变法的产生,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崛起等角度回答。7.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於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於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为了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答案(1)富国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积极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2)指导思想:重视农战。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4-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得出废除井田制,根据“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得出按亩纳税,根据“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成为耕者所自有”得出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得出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注意从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得出重视农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得出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结合所学得出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二“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结合所学得出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从正反两个角度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