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水平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恩来说:“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制度是一个过渡的制度……走完了这个过渡阶段,就到达了社会主义社会。”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A.中共八大召开时B.三大改造完成时C.1954年宪法通过时D.改革开放开始时答案B解析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B项正确。2.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中的关键信息“单家独户的经营”“互助组”,可以判定国家对于土改后的个人私有农业进行改造,故A项正确;“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村的基层组织是人民公社而非互助组,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出现了公社,公有化的程度比合作社还要强,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改革开放以后的举措,是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并没有出现互助组,故D项错误。3.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2-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答案D解析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图中的工厂、船只及工人的工作场景都与之相关。“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A项错在“基本实现”;B项错在“绿色环保观念”,此观念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图中工人热情洋溢的表情展现了其投身建设的热情,故D项正确。4.阅读《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统计表》,其产量出现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B.中共八大经济政策的指引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答案C解析注意图片时间“1958~1962年”,1958年发动“大跃进”,进行大炼钢铁,故选-3-C项;A项与时间不符;中共八大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村,而且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5.1956~1966年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下列现象肯定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A.各地干部群众踊跃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B.《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C.农业走集体化道路,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D.邓小平以铁路为突破口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答案B解析可以通过时间进行判断。1956~1966年应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A、C两项属于过渡时期,D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A、C、D三项;B项发生在1958年前后,符合题意。6.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A.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B.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C.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故A项正确;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故排除B项;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属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政策,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在1978年后,故排除D项。7.票证是鲜活的历史,下图能反映出当时中国()①社会上崇尚勤俭节约②日用物资比较匮乏③生活必需品定量供给④实行计划经-4-济体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图片与勤俭节约无关,故①错误;猪肉以0.02斤计算,是非常少的,说明当时物资匮乏,故②正确;计划经济之下,生活必需品定量供给,故③正确;图片时间是1961年,此时正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故④正确。综上所述,只有B项符合题意。8.某地区的民谣说:“端掉‘大锅饭’,懒汉变勤汉;实行‘大包干’,粮食大增产。”这首歌谣创作于()A.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D解析“端掉‘大锅饭’”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事情,再结合“实行‘大包干’,粮食大增产”可以判断,这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结果。故D项正确。9.邓小平曾经九上《时代》周刊封面,其中1992年出现在封面上时《时代》周刊这样介绍:“……‘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这主要是因为中国()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D.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答案B解析材料“……‘航空母舰’在13年里转了第二圈”反映了199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选B项。A项是在21世纪初,C项是在2001年,D项是在1997年,都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10.“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中国不断为世界创造惊喜……并不断地在国际场合上发出自己清晰有力的声音。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是我们永远需要铭记的。”第一扇“窗”是指()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深圳出口特区C.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D.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答案B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抓住时间信息“1979年”,内容“新中国融入世-5-界”。A项是对内改革,不符合材料;C项发生在1985年,排除;D项发生在1992年,排除;“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1979年深圳出口特区的建立打开了中国融入世界的第一扇“窗”,1980年正式设立经济特区。故B项正确。11.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D.标志着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成答案A解析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省会城市、沿边城市的开放,材料的主旨正是体现了中国的渐进式开放战略,而B、C、D三项均不能从整体上、全面上揭示出材料主旨,所以本题答案是A项。12.2002年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到15%左右,就业人员比重达18.7%。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A.改变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B.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C.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物D.为全国经济持续增长做出了贡献答案D解析中共十五大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并为全国经济持续增长做出了贡献,因此A、B两项错误,D项正确。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已经出现并得到发展,所以C项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13题26分,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6-材料二经过对新中国成立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2002年9月,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1)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是指什么?(4分)(2)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结果如何?(10分)(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6分)(4)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6分)答案(1)第一个五年计划或过渡时期总路线。(4分)(2)大办工业或大炼钢铁。(4分)结果: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经济出现严重困难;造成环境破坏。(6分)(3)措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6分)(4)变化: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6分)解析第(1)问,由“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可知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或过渡时期总路线。第(2)问,注意题目限制条件“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工业建设方面”,据此回答举措;结果回答危害即可。第(3)问,总结归纳国有企业的改革。第(4)问,由材料二中“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来分析。14.物价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材料二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以上材料均摘自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这种状况会产生什么影响。(8分)(2)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度上涨,并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影响。(12分)-7-(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6分)答案(1)原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能力不足;人们消费水平低。(4分)影响:物价平稳,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容易挫伤企业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4分)(2)原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的初步放开与市场的活跃;科技发展与生产能力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6分)影响: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但物价不稳定,又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6分)(3)认识:国家干预物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物价,从而有效应对危机;但国家干预物价在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一分为二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二“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1992~1994年我国物价为什么会大幅度上涨;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这种状况会产生的影响。第(3)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对政府干预物价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但要注意辩证地分析。